近现代中国“舆论”语义内涵的演变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3 点击次数:312
在古汉语中,舆论”一词出现较早,舆论”一词中的“舆”字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也较早,比如《老子》中的“虽有车舆,无所乘之”的“舆”,但与现代意义上的“舆论”中的“舆”可是风马牛不相及(黄旦, 2005)。
关键词:舆论;语义;中国;演变;内涵
作者简介:
一、从翻译看“舆论”语义的中西溯源
在古汉语中,“舆论”一词出现较早,“舆论”一词中的“舆”字在中国古籍中出现的也较早,比如《老子》中的“虽有车舆 , 无所乘之”的“舆” , 但与现代意义上的“舆论”中的“舆”可是风马牛不相及 ( 黄旦 ,2005) 。汉语的“舆论”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时期,曹魏谏臣王朗上书文帝的奏疏中的“惧彼舆论之未畅也”中出现过,其意为“谨防舆人对圣旨不解而议论纷纷” ( 刘建明 ,2002) 。同时石天河依据“尧置敢谏之鼓 , 舜立诽谤之木”的记载认为中国的舆论思想最早出现在原始社会 ( 石天河 ,2005) 。其实中国古代所称引的“舆论”一词,不过一般泛称,其意涵与通常习用之民谣、谏诤、清议并无太大差别。
现代西方的“ public opinion” 一词,直到 18 世纪才作为一个独立的词组,这个词组包含了产生于文艺复兴时代“人民主权”的理念。 1762 年,法国启蒙学者雅克?卢梭( J . Rousseau )在他的《社会契约论》中首次将“公众”与“意见”组成一个概念,即“舆论”(法文 Opinino Publique )。卢梭之前, 17 世纪的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 John Locke )对舆论(当时尚没有 public 这个定语)的论述为后人提出“ public opinion ”做了思想准备。洛克把“舆论法则”( the law of opinion or reputation )作为一个范畴,与“神法”、“民法”相提并论 ( 陈力丹 ,2012 : 1) 。马克思使用过“舆论的陪审团”、“名誉审判席”、“批判的法庭”等等用语,恩格斯使用过“舆论的权力”、“诉诸公众”、“诉诸公论”等用语,即每个人都会感受到周围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的制约。这是一种全方位的特殊的精神交往形式,传统、现实、社会关系、心理因素等等交织在一起 ( 陈力丹 ,2008) 。
“ Public opinion ”为何翻译为“舆论”呢?就语言来分析,拉丁、法语、英语是同一语系,拉丁文的 publicus 是“公”字的先祖,法语和英语的 public 都是同一个字,德语有关“公”的用语中,也有 publikum 。从语源来看, publicus 是从 populus( 人民 ) 而来,还受到 pubes (成年男子)的影响,意思为“属于人民全体的”、“与人民有关的” ( 成濑治 ,1989 ; 转引自许纪霖, 2011 ) 。“ Opinion ”来源于希腊语“ doxa” 或 “ doxeo ”,意指猜想,以及表面的看法显现 ( 程世寿 ,2003) 。现代的“ opinion ”含义与本意相比有所扩展,指“对特定事物的观点、判断或评价”,“弱于知识,强于印象的信念”,“被称为确实的东西而广泛流行、普遍接受的观念”等。哈贝马斯也认为“舆论”一词的本源包括社会的名誉和民众的意见,都与群众性口头传播有关,且所述内容都含有浅表性、易变性等特点,相比于真理、理性没有得到充分论证的不确定的判断。这里尤其值得关注的是“ public ”一词,在字义上, public 被翻译成“公共的,公众的”,一直带有人民的意味,但事实上汉字“公”是以国君为语源,与“人民”的关系相当稀薄 ( 成濑治 ,1989; 转引自许纪霖, 2011 ) 。按照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的说法 , 18 世纪“公共意见” (the public of public opinion) 中的“公共”这个概念 , 是伴随着自由经济市场的经济概念而来 , 犹如这个市场由自由竞争的企业所构成 , 公共的讨论则是以身份、地位等类似的群体来划分圈子。西方的“ public ”最初是指“民有” , 即民众可以接近 , 来逐渐含有“民享”、“民治”之义。在西方使用的“舆论”一语,已包含了自 17 世纪以来欧洲的革命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