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与企业风险议题的知识社会学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3 点击次数:293
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媒介理论审视2013年引起巨大争议的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分析媒体和企业风险议题如何产生发展,分析其知识行动路径,寻找善治我国媒企摩擦的良方。
关键词:风险议题;知识行动;农夫山泉标准门;知识社会学;议题;企业风险;分析;农夫山泉
作者简介:
摘 要:本文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媒介理论审视2013年引起巨大争议的农夫山泉标准门事件,分析媒体和企业风险议题如何产生发展,分析其知识行动路径,寻找善治我国媒企摩擦的良方。
关键词:风险议题;知识行动;农夫山泉标准门
从2011年达芬奇家居“造假门”到2013年的农夫山泉“标准门”、中联重科与《新快报》之间的对决,由媒体报道引起的媒企摩擦愈演愈烈。2013年3月至5月,农夫山泉陷入“产品标准不如自来水”的“标准门”事件,与《京华时报》展开混战。11月4日,农夫山泉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举报《京华时报》虚假报道。11月6日,该举报被受理进入调查。
对饮用水标准的不同坚持,催化了“农夫山泉”水质安全的风险议题。《京华时报》称农夫山泉使用的浙江地方标准低于国家标准。农夫山泉回应其水质高于任何现有国家饮用水标准。这些知识争推动事件发酵升级。媒体与企业各有其位,孰是孰非,不能简单定论。但双方均力争在其建构的知识框架内争取公众支持,形成有利的话语地位。
因此,媒体如何正确行使其第四权力,企业如何正确危机公关都成了当下讨论的热点。媒体与企业是否只有鱼死网破、你死我活一条路可走?本文力图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媒介理论审视农夫山泉“标准门”背后呈现的媒体与企业的风险议题,考察其中知识问题与行动,寻找善治媒企风险的可靠途径。
一、标准之争:“知识断裂与无能”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知识是意识的唯一行动。[1]”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存在利益冲突,一切知识都被自觉或不自觉地歪曲、支配和决定[1]。同一知识在不同支配下产生不确定性,滋生风险。风险是知识中的风险(贝克,2004),本质上表现为“知识断裂”与“知识无能”[2]。现代社会的知识断裂是指“社会理性和科学理性的分化与冲突”,知识无能则是人无法全面、规律地“把握现代性”。“标准门”事件究竟呈现出我国饮用水行业标准怎样的“断裂”与“无能”?
瓶装饮用水应该符合怎样的安全标准?指标高低能否断定标准体系孰高孰低?笔者将标准争议绘制成图表如下,表1依据《京华时报》提出的标准质疑,表2依据2013年4月12日9点39分农夫山泉官方微博发布的质量声明,其中“—”表示未提及。
表1
据表1可得,在《京华时报》举证的五项指标上,DB33/383-2005比DB33/383-2002、GB5749-2006的规定数值高。经验暗示,国家标准是最高权威。地方标准部分指标比国家标准低,我们“联想和回忆[3]”起相似的不愉快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于过去经验的暗示被不愉快因素加工,我们得出与《京华时报》一致的结论,即“农夫山泉标准不如自来水”。
表2
据表2可得,农夫山泉声明的两项指标,DB33/383-2005比GB5749-2006的规定数值低得多。如果按照同样的经验方法,就会得出“农夫山泉执行的标准高于自来水国家标准”。
同样的标准对比出现分歧混乱,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真正的科学理性?公众亟需获得正确信息、消除安全威胁的社会理性得不到满足,导致饮用水安全标准的科学理性与社会理性间出现“断裂”。谁能弥补这种断裂?知识。但知识无法全知全能把握现代性,加剧了这种断裂。知识的“人为的不确定性[4]”为风险滋生提供了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