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历史:基于“事实”的不同表述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2 点击次数:258
新闻与历史都是“实学”,事实以及真实性是它们之间亲缘性的基础。正因为都崇尚“事实”以及由“事实”建立起来的“真实”,它们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经常会把二者不假思索地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不少新闻从业者觉得,他们不仅在报道新闻,同时也在书写历史,新闻即是为历史打底稿的,今天的新闻即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一旦成为“旧闻”,即可以自然转换成为“历史”,似乎不需要经过人工环节的转换,仅靠时间老人之手,就可以把新闻推向历史。
关键词:新闻;历史;事实;新闻媒体;选择;受众;日常经验;亲缘关系
作者简介:
新闻关注当下,历史钟情过往,前者“喜新厌旧”,后者“喜旧厌新”,彼此的时间意识是不同的,历史“好古”,而新闻“维新”,彼此偏好不同,各有所执。不过,二者有一点却是相似的:二者都很关注“事实”,都很在乎由事实建立起来的“真实”。真实性是它们安身立命的根基。舍此,他们赖以存在的合法性即会坍塌。新闻与历史都是“实学”,事实以及真实性是它们之间亲缘性的基础。正因为都崇尚“事实”以及由“事实”建立起来的“真实”,它们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在人们的日常经验中,经常会把二者不假思索地联系在一起。甚至有不少新闻从业者觉得,他们不仅在报道新闻,同时也在书写历史,新闻即是为历史打底稿的,今天的新闻即是明天的历史,“新闻”一旦成为“旧闻”,即可以自然转换成为“历史”,似乎不需要经过人工环节的转换,仅靠时间老人之手,就可以把新闻推向历史。
不过,二者看似接近,其实存在诸多差别。因为,新闻与历史实际上属于两个世界、两套话语系统。两个领域所运用的范式是不同的。所谓“范式”(Paradigm),即某一科学群体在一定时期内基本认同并在研究中加以遵循的学术基础和原则体系。它包括(相对而言)共同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共同的对事物的看法和共同的世界观。范式是借用托马斯·库恩(Thomas Kuhn)创造的一个著名概念,或者说类似于加斯东·巴歇拉尔(Gaston Bechelard)所谓的“知识模式”(Episteme)。①库恩的范式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科学史演进规律的,但对人文社会科学同样具有解释力。新闻与历史虽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二者都是关于事实的叙述,但它们对事实的理解存在较大差异。以这差异为中心,渐渐形成了两大知识共同体。在新闻与历史两大知识共同体内部,各自演化着自己的知识话语逻辑,形成不同的知识范式,在各自的圈子里从事知识的生产与再生产。在现代学科和知识生产体系高度制度化、体制化的今天,把新闻与历史简单牵扯在一起,大而化之地讨论二者的关系,可能会把问题简单化。在此,我只准备围绕“事实”这个基点来考察新闻与历史以及二者的关系。
新闻如何成为新闻
1.新闻是一种信息选择
个人处身于世界,会有置身于汪洋大海之感,感到个人的渺小和无助。面对纷扰的世界,如何确立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方位?在这种情况下,个人需要从周遭环境中获悉信息以确立自己的现实方位。新闻作为重要的社会信息,在个人的社会认知和现实感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功能。所谓新闻,是新闻机构新近获悉的关于具有某种意义的,或者令该新闻机构所服务的共同体发生兴趣的事务或事件的东西。②在现代社会中,新闻机构凭借其专业努力,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资讯,这些资讯抵及以个人为信宿的信息终端,为他们的社会感知和日常经验提供信息。新闻媒体逡巡于世界各地,对各类新闻事件作出及时反应,就像遍布人体各处的神经,对来自体外和体内的各种变化作出反应一样。
不过,新闻媒体不可能对世界上发生的全部事件进行记录。期望新闻事业能完整反映全球事件或完美记录某个城市所有事件都是荒唐可笑的。③新闻媒体即便非常发达了,也不可能一岗一哨式地对全部发生的事实进行报道,媒体没有能力对所有的事实进行报道。更何况,把所有发生的事实报道出来,也就失去了新闻的意义。再者,即便新闻做到地毯式覆盖所有社会事件,受众也无力消化。受众的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把有限的注意力用在值得关注的事件上,已成为受众无奈的选择。新闻必然是一种信息选择。
从新闻机构那里生产出来的新闻,实际上是经过媒体从业者选择、处理了的社会信息。这种信息是在他们看来具有新闻价值,或他们认为是受众感兴趣的事件。新闻媒体以自己的方式对外部世界的变化作出反应,按照新闻规律对新闻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最终形成一种称之为“新闻”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