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深度评测 > 在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契合中寻求报纸的生存策略

在浅阅读与深阅读的契合中寻求报纸的生存策略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2 点击次数:255

书籍、杂志、报纸这三种形态的出版物,由于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在差异,加上出版周期的不同,它们对应的阅读程度也各不相同,书籍需要最深度的阅读,杂志次之,而报纸的阅读则较为浅表。

关键词:浅阅读;深阅读;报纸;生存

作者简介:

  【英文标题】The Newspaper Survival Strategy for Audiences' Habits of Intensive and Extensive Readings

  【作者简介】吴定海,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关 键 词】浅阅读 深阅读 报纸 生存

  这是一个新的阅读时代,阅读的形式及特点都在悄然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阅读对象之一的报纸,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困境与新的可能。

  在人类的文明史上,阅读享有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詹姆斯·默盖尔提出了阅读层次论,他把阅读层次分为知识性阅读、理解性阅读、探索性阅读三个层次。现在,中外学者都认同如下的观点:阅读中触及的层面不同,代表着阅读的不同深度。深度阅读,则成为人们乐于追求的阅读境界。①

  书籍、杂志、报纸这三种形态的出版物,由于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在差异,加上出版周期的不同,它们对应的阅读程度也各不相同,书籍需要最深度的阅读,杂志次之,而报纸的阅读则较为浅表。

  浅阅读时代的到来

  1.何谓浅阅读

  浅阅读,并非仅仅是对阅读深浅程度的简单分类,它是社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才有的阅读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浅阅读从属于阿尔文·托夫勒所说的“第三次浪潮”,这一世界潮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显露端倪,而在最近10多年间则表现得尤为突出。托夫勒认为,第三次浪潮的传播,体现为典型的“弹片文化”特征:“我们被一些矛盾、零散的形象所包围,旧的观念受到考验,注入我们脑海的是支离破碎的‘弹片’(blip)。”② 人们生活在由“散漫、短暂的形象所构成的新文化当中”,逐渐习惯于新闻节目每隔几分钟插入30秒的广告,习惯于公交车上的广告牌,习惯于商品包装盒上的一段卡通,或者一条逗人发笑的手机短信,阅读报纸时也喜欢读编辑从报道中摘出的新闻人物语录。

  一般说来,浅阅读是一种不求甚解的、以消遣娱乐甚至感官刺激为旨的、匆匆进行的阅读形式。浅阅读的突出表现就是浅尝辄止,只求形象的生动而不问有多少思想内涵,只求语言的通俗性而不论精神上的积累,只求阅读的速度而不求甚解。

  浅阅读是一种阅读方式,又是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其中找到了直截了当的快乐,时间在这种快乐中轻松逝去。报纸这一媒体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浅阅读的需求。

  2.浅阅读的特征

  浅阅读与大众流行文化、消费文化并不完全同步,但它还是表现出消费文化的一些突出特征。

  快餐式。所谓浅阅读,最突出的特点是“快”,表现为走马观花、浅尝辄止、泛泛而读。有人形象地说:“假如说深阅读曾经是一场饕餮的盛宴,它在如饥似渴的时代里填补了人们空虚的胃。而面对浅阅读,人们惟一能做的是像一个美食家一样不断浅尝辄止,迅速消化与吸收、抛弃与更新、理解与遗忘。”③ 值得注意的还有,快餐式不仅是阅读方式,同时也是生产方式。

  随意性。与传统阅读的郑重其事不同,浅阅读已经卸下了神圣的面纱、严肃的目的、认真的态度,因此对阅读物的选择便也不求系统、高深,也不需要精挑细选,读什么与不读什么有了很大的随意性。坐上地铁,会接过一份免费报纸阅读一路;一份上百个版的报纸,通常要在几十分钟内翻完,阅读哪些新闻,又不读哪些新闻,全凭兴之所至;而在互联网上,在网页与网页之间的选择更为随机。

  享乐化。在浅阅读的潮流中,感官上的享受成为阅读的一个直接目的。传统阅读产生的愉悦感可能更深刻、更持久,而浅阅读则不然。浅阅读要的是当下的、直截了当的快感,对阅读物的选择,浅阅读大多是出自感官直觉与本能,视觉刺激的强度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针。与这一特点相呼应,重视视觉冲击力已成为报刊的共识,把装帧、版式、照片等视觉因素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抓住读者的眼球。

  碎片化。所谓碎片化,与托夫勒的“弹片文化”具有相同的指向。突出的表现,比如手机短信的流行,比如报纸上“语录”栏目的兴起,比如简短、精辟的广告词,虽然媒体形式各不相同,但是流露出某种一致的特征。

  3.在线阅读与浅阅读

  浅阅读不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早在进入网络时代之前就已开始萌生了。不可否认的是,网络时代的到来,使得浅阅读成为当代社会的主流阅读形式。

  托夫勒认为,随着第三次浪潮的到来,大众传播工具的势力不仅没有扩张,反而被“多样化的传播工具”削弱了。提出这一观点的时候,互联网尚未广泛应用,他看到的是快速、便宜的印刷术带来了小型杂志的遍地开花,以及录像机、“电视游戏机”、传输到家的“信息服务”等等。待到互联网普及之后,呈现出来的传播景观更加令人吃惊了。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阅读从纸质时代进入了纸质与数字并存的时代。印刷媒介不再是唯一的阅读物,人们还可以通过网络在电脑屏幕上阅读,这种阅读被称为在线阅读或网络阅读。在线阅读的迅速增长挤占了印刷媒体的空间,尤其是青年人群正逐渐失去对传统纸质读本的兴趣,他们成为在线阅读的中坚力量。

  2008年7月23日,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数据显示,报纸以73.8%的阅读率位于首位;图书阅读率结束自1999年以来连续下滑的趋势,上升0.1个百分点,以48.8%排在第三位;网络阅读率继续大幅攀升,达到44.9%,比2005年提高了17.1%,而1999年仅为3.7%。数据还显示,网络在线阅读是最普遍的阅读方式,比例高达79.7%,手机报和电子杂志的读者规模均超过200万人。④

  从表面上看,单单这组数据没有理由值得悲观。有人说,网络阅读本身并不简单地代表着正面或者负面的价值判断。一位北京大学的学生就曾经表达过他对两种不同阅读形式的感受:“如果我想要在‘二十四史’中查一些资料,但是我完全没有读过‘二十四史’,那么我肯定会选择看电子书;但是如果我现在情绪低落,想找林妹妹来陪我吟诗作对,那我肯定会躺倒床上捧一本《红楼梦》津津有味地读。”⑤ 然而,还是不要忘了著名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是讯息”。在他看来,不同的媒介应当有不同的“语法”,对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都会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

  互联网最突出的特征是海量信息,使得信息的供应超出了人类历史上以往的任何时期。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的精力、阅读时间都非常有限,面对海量信息若要不至于陷入手足无措的境地,人们别无选择,必须尽力扩展自己的视野,以便能在更大范围内对信息进行搜索、刷新。因而,浅阅读的流行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