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的质量与创新评价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2 点击次数:284
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已初见端倪,但仍存在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过分数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简单化(或官僚化、管理简单化)、评价主体淡化、评价结果软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在保持原有期刊评价体系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前提下,可采用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新概念组合,形成新的同行专家评价与引文等文献计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更好地推动学术期刊评价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关键词:学术期刊;期刊评价;内容评价;效用评价;创新;期刊;引文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目前我国学术期刊评价体系已初见端倪,但仍存在质量和创新力评价弱化、过分数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简单化(或官僚化、管理简单化)、评价主体淡化、评价结果软化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原因。在保持原有期刊评价体系中某些合理因素的前提下,可采用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的新概念组合,形成新的同行专家评价与引文等文献计量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和新的评价指标体系,以期更好地推动学术期刊评价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发展轨道。
【关 键 词】学术期刊 期刊评价 内容评价 效用评价
【英文标题】Quality and Innovativeness in the Evaluation of Academic Journals
【作者简介】叶继元,男,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献信息资源建设与信息检索、期刊与文献计量学、社科评价与学术规范研究(江苏 南京 210093)。
一、学术期刊质量评价现状
学术期刊是研究成果发表和交流的重要载体,是学科建设、实务管理、新人培养、专业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学术期刊的质量涉及期刊编辑、期刊内容、出版发行等多个方面的水准或要求。就目前学术期刊的评价而言,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是优秀期刊评价。此类期刊评价大多由各学科领域的学会、社科基金会、新闻出版总署等机构牵头开展;评选目的是奖优汰劣,通过评选质量上乘、品质优异的期刊,提高学术期刊的整体水平,繁荣学术期刊的生态,鼓励学术期刊发表更多更优质的学术论文。就其评价手段而言,更多的是衡量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水平、出版水平等等,方法上以同行评价为主。
二是核心期刊评价。核心期刊的评价大多由学术机构承担。笔者在拙作《核心期刊概论》中就明确指出过:“核心期刊主要是通过载文量、引文率、利用率等文献计量学的指标来筛选的,这些指标从一些重要的侧面反映了期刊的学术、技术水平及质量,然而,要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除了文献计量学指标外,尚有其他一些指标。这(较全面地衡量期刊的质量)是一项十分有益而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常设机构。”[1]113核心期刊评选的主要目的是为图书情报部门选购期刊提供参考依据,为图书馆员指导读者阅读提供参考依据,当然也能够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因为核心期刊的评价主要以文献计量学的指标为主,相对于主观评价而言,它增加了许多客观性。但核心期刊评选并不是为了高校或其他科研管理机构进行管理评价之用的。
在这一点上,科研管理部门存在着对核心期刊的误读和误用,为了方便科研管理,目前大学或其他相关科研管理部门机械地依据期刊影响因子来决定期刊的排序,进而“以刊评文”,这就造核心期刊论文和非核心期刊论文在学术评价上的待遇迥异,由此出现了在学术评价中过分数量化、过分形式化、过分简单化、评价主体淡化及评价结果软化等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学者和学界对核心期刊有诸多异议和诟病都与此有关。一些学者认为必须立即改革,否则学术将不成为学术,繁荣发展也很难实现。
三是引文来源期刊评价。来源期刊(source journals)是指编者根据所编数据库的目的、要求,从期刊学术性、编辑标准等方面加以衡量而选出的作为统计源的期刊,如CSSCI、CSCD来源刊等。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每隔几年都要评选一次,每次遴选都会引起一些争议。引文来源期刊的遴选通常由某学术或研究机构承担,如SCI的来源期刊由ISI负责,其选刊标准很严格,体现了专家评价与计量评价的结合。
上述三种不同类型期刊的评价所采用的遴选方法根据其评价目的的不同亦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讲,基本是定性、定量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这些方法中,由学术同行进行学术期刊的“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无疑能最有效地反映学术期刊的内容质量和水平,但这些评价复杂、精细,人力物力花费大,且要对同行专家进行有效的制度约束。
我国目前有学术期刊六千余种,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有2 866种。近几年每年全国文科论文五十万篇以上,研究咨询报告数万部。2009年全国约有文科教学和研究人员四十二万,全日制研究人员约三万,文科研究生约四十万,文科在校生约八百万,全国文科专业人员数约一千六百万。如果对如此众多的期刊和论文进行同行评价,其工作量可想而知,可见评价确实是一项费时费力的系统工程。且同行评议方法很难排除评价者的主观意志对评价活动的影响,存在学术视野、学术偏好、情感动机等主观因素干扰。如此巨大的成果、人员、经费等数量向公正、合理而高效的评价提出了严峻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