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百科 > 媒介融合情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 ——以《新闻晚报》休刊和《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招聘为例

媒介融合情境下传统媒体的转型和升级 ——以《新闻晚报》休刊和《东方早报》新媒体项目招聘为例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1:01 点击次数:282

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长,新媒体正异军突起,报纸停刊的消息不绝于耳,引发了业界对报纸如何生存的激烈讨论。《新闻晚报》宣布休刊的同一天,《东方早报》却打出新媒体项目的招聘计划,这一事件在中国报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本文拟从《新闻晚报》经营模式的衰落和《东方早报》寻求数字化突围入手,来分析我国传统报业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并探讨报纸在媒介融合情境下,采取的转型和升级可行策略:树立对“报纸消亡论”的正确认识;突围传统体制,坚持“内容为王”;整合报纸资源,打造完整产业链;加大对报纸数字化采编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晚报》;休刊;《东方早报》;数字化突围;转型

作者简介:

  【摘要】近几年,伴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增长,新媒体正异军突起,报纸停刊的消息不绝于耳,引发了业界对报纸如何生存的激烈讨论。《新闻晚报》宣布休刊的同一天,《东方早报》却打出新媒体项目的招聘计划,这一事件在中国报业界引起了不小轰动。本文拟从《新闻晚报》经营模式的衰落和《东方早报》寻求数字化突围入手,来分析我国传统报业所面临的严峻现实,并探讨报纸在媒介融合情境下,采取的转型和升级可行策略:树立对“报纸消亡论”的正确认识;突围传统体制,坚持“内容为王”;整合报纸资源,打造完整产业链;加大对报纸数字化采编人员的培训。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闻晚报》;休刊;《东方早报》;数字化突围;转型

  自2007年以来,伴随着《辛辛那提邮报》《肯塔基邮报》《洛基山新闻》《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报纸的停刊,欧美主流权威报纸或新闻类杂志停印或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保护屡见报端,“报纸消亡论”的论调不绝于耳,报业经营者最敏感的神经被触及。其中,最著名的当数2010年《纽约时报》停止印刷版报纸的发行,而主推网络版。

  近年来,我国报纸也正在经历着这样的变革。2013年12月23日,《新闻晚报》宣布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休刊。与此同时,《东方早报》打出了新媒体项目的招聘计划,据透露,该计划可能引入战略投资,在《东方早报》的品牌下可能成为独立公司进行运营。

  一张体制内的报纸宣布休刊倒计时无疑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件,而同一地区的另一张报纸却高调招聘新媒体项目相关人员,研究者及报纸从业者对于这一事件的看法远远超越了事件本身,对中国报业来说,意义非凡。

  《新闻晚报》经营模式的衰落

  创刊于1999年的《新闻晚报》在宣布休刊的前半年,在内部已经传出休刊的小道消息,直到正式休刊的前8天,才确认消息的真实性。据报道,近年来,受互联网的强势冲击和经济形势的间接影响,《新闻晚报》广告收入和发行量自2012年以来一直下滑,其内容和《新民晚报》同质化严重,尽管有时内容做得不错,但是二者之间,市民更倾向于保留《新民晚报》。

  同质化严重。我国报业行政化色彩浓厚的属地管理,造就了一城多报、群雄纷争的局面,报纸内容的同质化就不可避免。

  《新闻晚报》与《新民晚报》除了在读者定位上略有不同之外,在内容、版面、经营方针等各方面的趋同现象非常突出。以2013年12月25日至2013年12月31日两张报纸的报道为例,报道篇幅内容及版面位置有明显差别,但是版面设置基本一致。对于当天本地发生的一般社会新闻,《新闻晚报》将其放在综合版的醒目位置,标题放大,同时编排青年人感兴趣的内容,如微博、热线等板块;对于新华社通稿,两报的处理方式基本一致,无论是标题、内容还是版面都没有太大区别,给读者留下“千报一面”的感觉,削弱了核心竞争力。一旦陷入同质化的怪圈,报纸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个性化魅力,造成读者的审美疲劳,报纸资源被极大浪费。

  发行量持续下滑,广告收入日益下降。报纸的发行量是报业和广告商之间交易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了广告商的投放决策,进而影响报社的广告效益。《新闻晚报》宣称日均发行量75万份,通过国内唯一从事出版物发行量调查统计认证的法人机构——国新出版物发行数据调查中心查询,这个数据只是该报最高日发行纪录,而报社却将之当成法宝,大肆宣传,误导市民。

  据内部人士透露,《新闻晚报》自2004年改版以后,发行量曾有过上升。2009年以来,报纸发行量持续下滑,广告效益也随之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