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百科 > “双刃剑”:负面新闻传播的政治效应

“双刃剑”:负面新闻传播的政治效应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9 点击次数:208

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运行关系密切,特别是负面新闻的传播对政治的影响更为显著,它既可以发挥稳定政治并促进其发展的积极效应,如促进政策法规完善、整合力量化解危机、监督社会引导国民、宣泄民意舒缓矛盾;也可以产生影响政治阻碍其运行的消极作用,如造成社会盲动、引发错误思潮、腐蚀政治关系。新闻工作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都是为人民大众、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在负面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及时公开、真实报道、科学传播以及数量掌控,发挥其正面效应,保障社会政治的健康运行。

关键词:负面新闻;政治效应;积极效应;消极效应;正确传播;新闻传播;政治效应;政治;政策法规;社会政治

作者简介:

  【内容提要】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运行关系密切,特别是负面新闻的传播对政治的影响更为显著,它既可以发挥稳定政治并促进其发展的积极效应,如促进政策法规完善、整合力量化解危机、监督社会引导国民、宣泄民意舒缓矛盾;也可以产生影响政治阻碍其运行的消极作用,如造成社会盲动、引发错误思潮、腐蚀政治关系。新闻工作者所进行的传播活动都是为人民大众、为国家建设服务的,在负面新闻的传播过程中,应努力做到及时公开、真实报道、科学传播以及数量掌控,发挥其正面效应,保障社会政治的健康运行。

  【作者简介】邓利平(1957-),男,四川合江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江苏 南京 210093

  【关 键 词】负面新闻 政治效应 积极效应 消极效应 正确传播

  新闻传播与社会政治密切相关,与政治相关的消息,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挥着作用,其中负面新闻传播的影响尤显重要。所谓负面新闻是指对发生的有悖于社会发展的事实的报道,这些“有悖于社会发展的事实”包括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意外事故、违法乱纪以及贫困疾病、经济危机、动乱杀戮等等。负面新闻的传播既可以发挥促进政治的积极作用,也可以成为影响政治稳定的消极因素。现实的变动丰富而复杂,每天都有负面新闻发生,如何传播是新闻实践中的重要议题。

  一、促进政治发展的积极效应

  负面新闻传播对政治的积极效应,着重体现在政治导向方面。政治导向就是把社会的思想与行为引导到一定的方向上去。新闻传媒总是属于一定集团的,要在传播中“加深大众对政治的关心与认识”[1],引导人对自己所代表利益的政治观的认同,动员更多的人为之奋斗。

  (一)促进政策法规完善

  政府部门在不同的时期都要制定各种政策法规,以指导和影响公众的行为活动。政策法规的效能发挥如何,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新闻传播是最快速的反馈手段,特别是通过相关的负面新闻报道,可以迅即知道已有的政策法规在哪些方面不完善及需要改进。政策法规只有不断地改进与完善,才能更好地调动起大众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如,曾报道的轰动全国的“孙志刚事件”,专家、百姓在各种新闻媒体上踊跃发言,最终国务院废止了施行多年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重新颁布《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2]这昭示出新闻传播推进政治发展的现实意义,它表明公众对代表国家意志的法规,觉得某些方面不完善或不适合时可广开谏言。又如,2008年广泛报道的三鹿奶粉含“三聚氰胺”事件,推动了各地政府对食品安全与质量的认真检查,寻找漏洞进一步地完善检测手段,健全相关的规章制度,确保公众的身体健康。

  许多负面新闻的传播引起社会强烈关注,受到各级政府重视而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法规。改革开放后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新闻媒体持续不断地报道水土流失、森林减少、污染加剧等严峻现实,督促立法机构及相关部门陆续制定了各种环保的法规、文件,为我国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问题总是层出不穷,解决了旧的矛盾又会出现新的危机,新闻不断报道,敦促政府部门制定或完善有关政策解决,如此循环往复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整合力量化解危机

  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遭遇突如其来的灾难,打乱既往秩序造成危机,影响社会政治正常运行。新闻报道将发生的灾难及时反映出来,使全社会成员都意识到,这种危机并不只限于局部,其伤害面会波及到整体,大家必须同仇敌忾才能走出困境。2008年四川汶川发生“5·12地震”,瞬间几万人失去生命,无数房舍倒塌,数百万灾民流离失所,众多伤员急需救治,并可能出现瘟疫、堰塞湖溃堤等次生灾害。一时间灾区告急,百万群众的生命安全告急。新闻媒体及时报道灾情的严峻,全国人民焦急万分,积极行动起来,在政府的组织与领导下,迅速整合成一支强大的抗灾大军,展开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抗震斗争并取得胜利。

  系统论中有个重要观点:整体功能大于个体部分之和,各部分相互整合后成为一个新系统,产生一种新的力量。现实中不同的群体、个体平时可能有政治分歧或利益纠葛而产生摩擦,但当危机来临时,新闻报道让人们看到形势的严峻,会在困境面前抛开分歧整合起来,齐心协力共度难关。力量的整合中民族的政治情感表现是最充分的,各民族成员都有热爱自己民族的政治认同感,对危及本民族利益的事态,他们都会表现出鲜明的政治爱憎,搁置争议一致对外。如新闻报道拉萨“3·14”事件、乌鲁木齐“7·5”事件等藏独、疆独的分裂国家行径,整个中华民族都异口同声地谴责。特别是遭到异族入侵时更关乎到民族的生死存亡,此时新闻传播是整合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它能起到迅速沟通民族共同御敌的情感,产生激励全民族成员的强大政治效应。

  (三)监督社会引导国民

  监督是自古至今人类的永恒主题,但古今有天壤区别。古代的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主要是针对民众的。近代以后产生民主体制,所有社会成员都是监督对象,特别是中上阶层更要受到来自人民大众的监督。新闻舆论是这种监督的重要形式,它通过各种媒体对负面新闻的传播,表达公众普遍性的意见,着重实现对政府、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的决策、行为以及社会上一切违法乱纪者的监督,这是人民监督权通过新闻手段的反映和直接体现。新闻监督正是以负面新闻传播为先导,给舆论提供坚实材料,它对社会政治的影响巨大,是推进民主政治的有效手段之一。

  新闻传播无所不及,新闻监督异常广泛,任何受众都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获得各种信息,地不分南北,人不分高下,人人都是监督的主体,而人人也是受监督的对象,监督主体通过新闻报道对广泛的对象实施监督,是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和谐社会的有力手段。新闻传播的及时性、公开性特点,大大降低了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噪音”而更显客观真实。新闻媒体凭借自身有利条件,可以随时了解各方面发生的情况,无论什么丑闻,刚露“马脚”即被披露,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可能出现的漏洞等,新闻报道都能迅速反映并受到公众关注,如2008年的“周正龙拍虎”事件、2009年的“躲猫猫”事件等。各种违法乱纪、悖于道德规范的行为活动被新闻公开曝光,使众目睽睽下的丑闻制造者声名狼藉,并引起有关方面的介入处理。这样,便于随时化解或消除那些不利因素,保障社会政治正常运行。舆论监督向来为中外政治家所重视。马克思指出:舆论是一种“普遍的、无形的和强制的力量”[3],美国《独立宣言》的起草者杰弗逊提出:“报刊要对政府提供一种其它机构无法提供的监督作用。”[4]这些引述都表达了新闻舆论监督的地位,是现实生活中监督社会、引导国民的一种必然选择。

  (四)宣泄民意舒缓矛盾

  生活中情感宣泄是一种重要表现,它直接影响到人的行为活动。情感按其本性来说是要得到表现的,“满腔衷情总是一吐为快”。现实中人们会遭遇到一些不公、伤害、委曲或者耳闻目睹到许多不平之事而产生愤懑的情感,必须发泄才能放松舒畅,否则容易失去心理平衡而导致偏激,影响社会稳定。如贪污受贿、弄虚作假、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行为,人们会因这些不良现象而聚积怨气,希望新闻媒体揭露这些行为,宣泄人们对其的不满情绪。即使揭露的人和事并不直接与他相关,新闻予以曝光他都会称快。在常态下,公众的政治心理有一种自发性和不稳定性,并不是严谨的意识活动,新闻反映了百姓对某类现象的不满,公众会因情绪得到宣泄而缓解怨气。公众痛恨腐败,见到腐败分子被媒体揭露会有某种“幸灾乐祸”的快感,不满情绪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解。“群众的情绪能够通过正当渠道得到缓解,就不至于来个‘总爆发’,也有助于整个社会稳定。”[5]

  对社会不公的宣泄自古以来就存在,在没有大众传媒的时代喜欢用讽刺性民谣、顺口溜等来表达,如诗经中的《硕鼠》、《相鼠》等就表达出对不劳而获、巧取豪夺者的不满。如今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的大众传媒,更是公众宣泄的通道。新闻中的公众不满情绪实质上是社会性的宣泄,是一种民意表达。况且,从新闻的宣泄中可察见社会政治心理趋向,从中吸取合理部分,制定更完善的政策,也是建设民主政治的策略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