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匠心的内涵与传播 ——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年度对话系列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3:38 点击次数:211
围绕匠心的内涵与传播而展开,从技术、管理、国家等层面揭示了匠心的定义,指出了匠心精神的渊源,并且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与匠心继承、传播、发展的关系,由此指出了塑造匠心、实现匠心的个性化和传播匠心的途径。
关键词:匠心;匠人;传播;内涵;工匠
作者简介:
【摘要】围绕匠心的内涵与传播而展开,从技术、管理、国家等层面揭示了匠心的定义,指出了匠心精神的渊源,并且分析了新媒体时代与匠心继承、传播、发展的关系,由此指出了塑造匠心、实现匠心的个性化和传播匠心的途径。
【关键词】匠心;内涵;传播;新媒体时代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由此,“工匠精神”迅速流传开来,成为高频词,出现在各行业的管理和运作中。不少新媒体组织开展各种活动对其进行发掘,如新浪浙江在2017年8月31日举办的“致匠人·匠心无边”颁奖典礼暨匠心高峰论坛中提出做“匠人”、守“匠心”、传“匠艺”、扬“匠魂”。
由此可见,“工匠精神”从一个抽象的客观存在到具体个性化的存在,仅仅一年就完成了传播过程。更有各级政府和民间的匠人组织推广匠心精神,如“匠心小镇”——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山口镇,实现了“组织―个人”与“个人―个人”之间的传播。
那么,什么是匠心?在新媒体时代,我们为何需要匠心?怎样传播匠心?围绕以上问题,该论坛主题演讲及沙龙主持嘉宾——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陆地教授做了详细的阐述。以下是访谈的主要内容。
吴:什么是匠心?怎样理解匠心?您能给出一个定义吗?
陆:匠心的内涵非常丰富,层次多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对个人来说,匠心是热爱从事的事业、脚踏实地、恪尽职守;从技术层面来说,匠心是“专注走心”、精益求精;对管理者来说,匠心是有规可循,始终如一;对国家来说,匠心是对整个民族简单做人、专心做事的肯定,是“质量之魂”,是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保证,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保障。总的来说,匠心是坚持、传承、创新。匠心不是传统手工艺工匠的专属,而是各行业坚守的准绳,是一个民族健康发展的准绳。
吴:您刚提到匠心不专属于传统的手工艺人,那么我们从事各种职业的人,该如何理解自己是匠人呢?
陆:以前各行各业均以“匠人”之名自称,比如老师自称为教书匠,园艺师自称为花匠,修钟表的人自称为钟表匠等。在社会语境中,工匠成了一种职业的代名词,并延续到上世纪末,比如:大师往往被称为“巨匠”,这样的提法,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对匠心的褒扬。如今,这种提法少了,比如我们也很少给自己“新闻匠”等诸如此类的称呼。但是,匠心作为不忘初心、精耕细作、日臻完美的精神理念,适用于每个行业。因此当李克强总理提出弘扬“工匠精神”之后,各行各业一呼百应,掀起了匠心浪潮,不单对中国制造业,对其他行业也有了明显促进。比如,媒体人更加重视在“三勤”,即腿勤、耳勤、手勤上下功夫,提升内力,注重新闻品质与内涵,而不是单纯追求新闻的“短、平、快”。
吴:在您今天主持高峰论坛的时候,提到了“新媒体时代”,请问它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它对匠心有什么影响?
陆: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继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它利用现代传媒技术,通过互联网、手机等智能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当今,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新媒体已经成为主流。它有传播速度快、信息海量等特点。
新媒体带来的快速大量的信息每天充斥着受众的心理空间,在丰富受众生活的同时,也给受众带来了许多困惑,不知该如何选择信息。而匠心带给受众的信息却相对专一,即对某种职业的坚持。这样,海量与单一之间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有的人倾向于前者,忙于消费那些多如潮涌的碎片化信息,忘记初衷;有的人沉醉于虚拟的环境中;有的人选择后者,拘泥于自己的小圈子里。我觉得,要想在飞速与舒缓、海量与单一、碎片化与系统化、虚拟与现实诸多矛盾中找到平衡,需要以匠心为本。匠心不仅要求我们传承,更需要我们进取,这促使我们和社会各行业打交道。那么,选择性地及时了解新媒体提供的资讯,对发展自己的本职工作是有帮助的。
匠心也是一种稳中求变的事物,不是传统的代名词,不能不假思索地就认为新媒体时代就必然吞噬传统的一切,包括匠心。相反,新媒体的跨时空传播特征、互动性等特点,还能够帮助我们分享信息,构筑有效的传播和交流环境。如果对新媒体能加以合理利用,巧妙选择,我们很有可能繁荣传统,重塑匠心。传统匠人贾勇,2017年亮相广交会获得了大奖,随后又通过互联网、微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宣传自己的理念,交流自己的产品,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我试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匠心情怀的新媒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