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城市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城市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策略研究 ——以北京市为例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7 点击次数:248

在足球比赛中,当进攻一方将角球吊射到对手门前时,进攻方与防守方队员都会随着足球...

关键词:城市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红头文件;白话

作者简介:

  文化遗产是城市的灵魂所在,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北京3000年的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赋予其7项世界遗产,1400多家文物保护单位,7000多处文物古迹。京剧文化、胡同文化、天桥文化等特色鲜明的京味儿文化,又使这座城市焕发出独有的魅力。丰富的文化遗产,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北京成长为国际化大都市的不竭源泉。提升北京城市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能力,不仅需要传承者们做好文化遗产的发掘、整理、保护工作,还需要传播者们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传播策略。

  拓展译介覆盖面

  作为城市的对外展示载体和表现形式,北京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的文物古迹和文化景观首先需要通过语言译介搭建对外传播的沟通桥梁。

  目前,北京地区不可移动文物3840处,另外还有北京市历史文化保护区43处,北京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4项。如此丰富的文化遗产提供了良好的城市形象对外传播基础,同时也对传播工作提出挑战。其中,对外译介的覆盖面仍存在巨大的缺口,需要完成大量的译介工作。从文化遗产机构的外文展陈标识、外文语音引导、外文网站建设、外文书籍出版、国外巡展等角度审视,语言译介覆盖面能够有较好保证的是北京的7项世界文化遗产。其他数目庞大的文化遗产则只能顾及部分,甚至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笔者对北京市133家博物馆所做的调研显示,仍有41家(约31%)博物馆没有任何形式的博物馆名称的官方英文译法;以北京旅游发展委员会网站“北京之窗”罗列的151项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只有33.2%的文化遗产名称可以通过词典、网络、图书等渠道获得英文译法的参考资料,尚未对错误或不当的译法进行彻底清理。语言外译是构建城市文化遗产国际话语体系的基础,当前国内城市普遍面临着扩大城市文化译介覆盖面的问题。

  开辟传播新渠道

  互联网的成长成熟不断击破传播介质壁垒促进媒介融合。在这个以传播介质为主导的时代,“媒介赋权”的特点要求城市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摆脱对传统传播介质的单一性依赖,努力开辟多介质、新媒体传播渠道。

  广播电视、图书音像出版、景区标识讲解等既有传播路线在不断开发衍生。有关北京文化遗产的外文书籍或中外文对照书籍出版数量明显提升,如《这里是北京》海外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出版发行的北京传统建筑英语读物《故宫》(The Forbidden City)、《天坛》(Temple of Heaven)、《颐和园》(Summer Palace)、《北京四合院》(Beijing Courtyards)等系列图书等。北京市正在积极申办“世界图书之都”,外向型出版企业的国际化必然会加快有北京文化特色的优质图书、期刊和数字出版物的“走出去”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