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实践,全球目标:中国媒体对非传播的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7 点击次数:217
当前,国际传播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张力值得关注,中国媒体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本土化实践是一种必要的策略。本文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简称国际台)在非洲的传播为个案,详细梳理和分析了相关问题。
关键词:传播;中国;非洲;实践;本土化
作者简介:
当前,国际传播中本土化与全球化之间的内在张力值得关注,中国媒体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本土化实践是一种必要的策略。本文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CRI,简称国际台)在非洲的传播为个案,详细梳理和分析了相关问题。
本土化问题至关重要,它关系着国际传播是否真正“落地”、真正到达受众、真正实现效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研究国外受众的习惯和特点,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表述,把我们想讲的和国外受众想听的结合起来。
中国媒体在海外扩张的同时,应当注意传播的主体、诉求、渠道和类型四个维度①。根据不同地区、文化、语言及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实践本土化,以获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中国媒体对非传播的现状与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非洲政策逐步完成意识形态从强调到弱化、交流从单一到多元、从注重经济援助到强调互利双赢的三重转变。②宏观层面上看,中国政府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工程,恰好与中非关系的重大调整和发展联系在一起。2006年,中国政府发布首份面向一个洲域的政策文件——《中国对非洲政策文件》,致力于发展与非洲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同年,肯尼亚内罗毕CRI91.9FM调频电台正式开播,这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整频率落地电台,也标志着非洲成为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重要区域。
近十年间,中非关系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中国自2009年起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4年对非贸易额增至2006年的4倍,中非人员往来每年近300万人次。③在中非关系发展的带动下,中国媒体加快对非传播战略布局,非洲成为中国塑造国家形象、与欧美媒体争夺话语权的突破口。党的十八大后,中国媒体的国际传播进入到新的阶段,注重从规模建设向议题建设转变,强调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试图打造对外传播体系。④目前,中国媒体对非传播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新时期,中国与非洲建立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的同时,强调与非洲国家实现合作互利双赢,谋求共同发展。中国媒体对非传播正在迎来巨大的契机:首先,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非洲地区的信息传播基础薄弱但发展空间很大,信息传播不均衡但需求多元丰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均有增长点;其次,中非之间有较长时间的交往与合作,为中国媒体对非传播奠定了基础,而且中国与非洲都对西方媒体的刻板印象和带有偏见的报道非常不满,都试图改变西方媒体主导的国际传播霸权;再者,对非传播的主体已逐渐扩展到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以及公民等主体,传播内容更为多元,渠道也更为多样。
国际台在非洲的本土化探索与挑战
目前,国际台已建立了比较齐全的国际传播体系,是全球语种最多的国际传播媒体。⑤非洲的信息技术发展程度较低,而广播具有覆盖广、传播速度快、接收方便、针对性强、成本低等特点,仍是非洲大陆最主要的传播媒介。国际台在非洲的传播以落地电台为主,并在运营、语言、内容和人员四个方面实践本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