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选秀节目须着力提升“选”的内涵和品质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4 点击次数:250
当前电视选秀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悖论:各级电视台的积极实践与广电主管部门时时不断的规范引导、未成年电视观众的大力追捧与社会知识精英的忧心忡忡。本文认为其中本质原因在于选秀节目姓“秀”而不姓“选”,电视选秀节目应重视提升“选”的内涵和品质。只有正本清源,将电视选秀回归到“选”的内涵建立和品质体系的完善上,才能真正地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促进电视娱乐事业和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电视选秀;提升;选;内涵;品质
作者简介:
【英文标题】The Talent Show Programmes Should Enhance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作者简介】项仲平,浙江传媒学院教授,博士。杭州 310018
【内容提要】当前电视选秀节目面临着巨大的悖论:各级电视台的积极实践与广电主管部门时时不断的规范引导、未成年电视观众的大力追捧与社会知识精英的忧心忡忡。本文认为其中本质原因在于选秀节目姓“秀”而不姓“选”,电视选秀节目应重视提升“选”的内涵和品质。只有正本清源,将电视选秀回归到“选”的内涵建立和品质体系的完善上,才能真正地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才能促进电视娱乐事业和电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 键 词】电视选秀 提升 选 内涵 品质
当前电视选秀节目是伴随着受众唾骂/追捧、质疑/欢呼、批评/表扬的冰火两重天境遇,在媒体积极参与和行业管理机构重重规范引导的夹缝中滋长。在我国当下电视选秀节目遍地开花之际,劲歌、街舞、饶舌音乐、哈日哈韩服饰、复古或者粗犷背景等在电视内外随处可见。《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加油,好男儿》、《奥运真男孩》、《梦想红楼》等选秀节目均点燃未成年学生人群参与热情,激发大规模未成年受众的广泛关注。这种格局的出现与时代发展的文化潮流、电视文化管理观念的解放、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现象与社会“关联”的背后,更为密切的是电视娱乐产业化的“功利”性和年轻人追求个性张扬等多元的驱动。伴随着“火热”的电视选秀节目,所存在的“疾症”也越来越显突出,促使电视教育者去分析“火热”的电视选秀节目,去探寻电视选秀节目的品质追求,去思考未来电视选秀节目模式的建构。
电视选秀节目(Grass-root Show)是指一种面向普通民众的、低门槛或无门槛的电视才艺选拔节目,通常是“真人秀”节目(Real TV)的形态之一。电视选秀节目的主办方将选拔过程制作成电视节目予以播出,并对参赛者中的优胜者进行发掘、培养和包装,将其纳入演艺活动与演艺体系之中,既帮助选手们实现明星梦,又为电视媒体赢得利益。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借鉴欧美《POP IDOL》(流行偶像)、《AMERICAN IDOL》(美国偶像)等形态,形成了我国自己特色的节目类型,出现了电视选秀节目的南派和北派、地方派和京派等。面对这类良莠不齐、利弊明显的新兴节目形态和活动特色,专家见仁见智,意见纷纭且态度不一。清华大学教授肖鹰忧心忡忡:“这类节目把自我表现娱乐化、游戏化,过分挑逗个人表现欲。民众难以准确定位自己,在一定程度上令社会越来越浮躁。”①忧虑是必要的,而如何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则更加关键。国家广电总局极为重视,曾多次下文严加规范,并提出具体可行的整改意见,使电视选秀节目整体在规范有序的轨道上,但电视选秀节目在传播过程中彰显的问题也是不能熟视无睹。笔者认为选秀节目必须重视提升“选”的内涵和品质,处理好“选”与“秀”之间的辩证关系,着力“选”字当头,把“选”的内涵提升与节目“秀”的运作并举。在政策规范上导胜于堵,在观众的媒介素质上因势利导,纠正当下“秀”的偏差。这样既符合电视媒体利益的追求,又满足不同层次观众的需求,更能实现电视文化的兴盛与繁荣。
一、“秀”的失衡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的问题和困惑与其自身的先天不足有关,特别是“选”与“秀”的本末倒置。“秀”字当头的当下中国电视选秀节目具有特定涵义,并包含众多隐患:
第一是历时性概念的纠葛。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视选秀节目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人才的选拔。从文化本质上说,传统电视选拔是一种较单纯的文艺演出活动,而当下电视选秀则是一种全方位的娱乐活动。从参与的组织来看,原本的电视选拔主要是文艺技能的比拼,电视只是客观的记录者、活动的游离者和利益的旁观者;而当下电视选秀汇集电视台、参与者、观众和文艺单位甚至社会方方面面的觊觎利益的组织。从活动的宗旨来看,原来的电视选拔谋求两方面效果:一方面是对艺术竞技效果的追求,通过演艺技能的比赛,提高选手表演水平和观众的欣赏乐趣;另一方面为社会效果,传承中华艺术文化,这也是艺术团体和电视台当时的共同目标。而当下电视选秀的宗旨就比较复杂:在这社会转轨变革的时期,电视台谋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和政治风险的最小化,参与者寻求投入与产出比的最大值,经济的功利性目的成为压倒一切的总目标。从选拔的标准来看,原来电视选拔尽管不纯粹,但是仍坚持艺术标准,而当下电视选秀把选秀标准节目化或采用多元标准的评判体系。
第二是文化范畴的混沌。中国电视选秀从追求艺术品格的精英文化演变为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主体,残留精英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的文化混合物。我们说精英文化是知识分子阶层中人文、艺术人创造、传播和分享的文化;而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背景下所产生的,与市场经济和商品社会相适应的一种市民文化。随着我国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与确立,文化的单一性地位受到了多元文化的挑战和冲击,大众文化异军突起。诚如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所说的:“过去的三十年里,资本主义的双重矛盾已经帮助竖立起流行时尚的庸俗统治:文化大众的人数倍增,中产阶级的享乐主义盛行,民众对色情的追求十分普遍。时尚本身的这种性质,已使文化日趋粗鄙无聊。”②当下在中国这种文化矛盾和冲突也依然存在,流行的大众文化助推了我国电视选秀节目“火热”,选秀节目与选秀活动的热涨反过来又使得大众文化进一步流行,从而进一步显露出电视选秀的问题:一方面使选秀行为的文化性质转变。精英文化自上而下的选拔运动让位于大众文化的平面的民众运动,严肃而理性的文化启蒙运动不得不退位,喧嚣的、随意的和无厘头式狂欢粉墨登场;另一方面,选秀标准的迷失。精英文化中艺术至上的评判依据受到大众文化的种种干扰——收视率标准、商业标准、集团利益,从而使电视选秀节目的进程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选手、评委和观众的质疑声、漫骂声。有趣的是,这种争议却反过来被选秀节目运作高手和市场的推手们收编,成为推动电视选秀节目收视率的一大法宝,文化艺术最终难逃收视率的“蹂躏”。
第三是传播理念的异化。电视选秀节目主要定位于张扬个性、敢作敢为,勇于追求理想、实现自我的人群。MTV前总裁罗伯特·皮特曼(Robert Pittman)认为:“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与前代人的交流方式不同,他们可以同时加工不同来源的信息,他们瞥一眼就能够解读一幅画或理解身体语言,而媒体和广告的制造者们正在学说后电视一代人的语言。”③传媒大师麦克卢汉也认为:人们对自己在人和材料中的延伸会立即产生迷恋。④当下中国电视选秀节目的问题关键在于过分强化“秀”的运作从而异化了传播的理念和艺术评判标准,片面释放娱乐的信息和其娱乐元素:如未成年参赛选手忽视表演基本功,过度强调现场“秀”。美国选秀中出现的“孔庆翔事件”中这个香港选手表演水准差,却以真诚之心打动了观众和评委,从而获得成功。这种丑小鸭变成白天鹅的神话点燃普通人群参与选秀的热情,误导他们以激情代替理性,以个性展现代替艺术水准。又如,组织参赛的媒体和其他团体并不甘心隐身幕后,时不时在公众面前“秀”上一把,或为在选秀过程中充当纠纷的和事佬,维持比赛的顺利进展;再如,评委放弃客观中性立场,直接加入电视节目“秀”的行列。在电视选秀进程中,评委时常越位,以尖刻的语言、辛辣的讽刺和夸张的肢体行为,甚至是场内外的真真假假的纷争等介入选秀节目之中,成为吸引观众赚取收视率的一大利器。可以这样说,这种传播中产生的异化,已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观众的视听,使涉世不深的未成年人和部分观众产生脱离现实社会真相的幻象,而深陷自我迷恋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