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语境下电视的集体记忆建构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3 点击次数:130
电视的出现弥补了广播声画分离的问题,但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的创新优势逐渐被互联网蚕食。
关键词:集体记忆;电视;语境;互联网;强力建构
作者简介:
电视的出现弥补了广播声画分离的问题,但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的创新优势逐渐被互联网蚕食。首先,互联网对网民进行了赋权。在新的传播关系中,人人都可以成为发声的主体,信息的多元选择和定制媒体成为主流。 其次,互联网快速由UGC模式向PGC模式转型,自产内容的品质更加精良、形态更为丰富,传统媒体用户被迅速分流。根据2015年6月CNNIC发布的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 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为 48.8%,网民规模已达6.68亿,其中手机网民规 模高达5.94亿。
在互联网语境中探寻电视的发展方向,有 一个问题无法回避:什么才是电视的核心竞争力?换言之,与互联网相比,电视的比较竞争优势是什么?笔者认为,对集体记忆的强力建构,是电视依旧无可取代的比较竞争优势之一。通过对媒介事件的结构化报道,电视能够使社会的现在、过去乃至未来通过集体记忆的方式得以有效整合,起到维护社会价值体系、加强社会整体认同的关键作用。
电视与新媒体的建构效果分野
集体记忆的概念由法国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哈布瓦赫在1925年首次提出,其关注的重点在于个体是如何在家庭、群体、社会等不同的层级上产生记忆的,不同层级的记忆之间是如何发生关联并相互作用的。后来,对集体记忆的研究也被应用于传播学当中。通过一系列的媒介事件,公众所共有的记忆被媒体逐步塑造,社会的时代特征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显现(如图1)。关于媒介化的集体记忆,有两点值得强调。
首先, 媒体对集体记忆的建构过程, 起到了连接的作用。一方面,“现实”与“历史”的连接达成。集体记忆使社会大众了解到 过去仍然活生生地存在,它对现在施加影响,并将继续存续下去。另一方面,“自我”与 “群体”的连接达成。集体记忆发展、变迁的过程,其实就是身份认同发生、演进的过程。通过集体记忆,个人得以与国家、社群产生关联,并在更宏大的社会结构中定位自我形象。当记忆从个人记忆变为群体记忆再上升为社会集体记忆,认同也由自我认同发展为群体认同,最终实现对社会、国家的认同。
其次,媒体建构集体记忆的主要途径是对媒介事件的 报道。美国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在合著的《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中指出,“媒介事件”是指对电视 的节目性收看,即关于那些令国人乃至世人屏息驻足的电 视直播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称为“电视仪式”或“节日电视”,甚至是文化表演,并拥有改变社会的潜能。时至今日,技术的发展催生媒介环境及传播形态的巨大变迁。 笔者认为,对媒介事件的审视应赋予更广的包容性——任何重大的、能引起全社会群体共同关注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都应该被涵盖在媒介事件的范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