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背景下“微电台”的传播模式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52 点击次数:128
本文将通过对“微电台”的研究,分析总结传统广播现存的发展瓶颈,并结合四种融合模式分析“微电台”作为融合背景下新形态广播的传播优势,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微电台;媒介;传播模式;广播;分析
作者简介:
【摘要】在新媒体迅速崛起的当今社会,传统媒体正在寻求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媒介融合既是转型机遇,更是现实挑战。本文将通过对“微电台”的研究,分析总结传统广播现存的发展瓶颈,并结合四种融合模式分析“微电台”作为融合背景下新形态广播的传播优势,探究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广播提升影响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传统广播;微电台;媒介融合;传播影响力
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邦在上海创办了我国第一座广播电台,自此广播登上“传媒舞台”,并成为我国传统媒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上世纪80年代,电视的逐步普及和其“声画同步、情景再现”的传播特点,使得广播的优势一度被削弱,听众流失也较为严重。不过随着我国私家车的逐步普及和近几年移动终端的迅速发展,广播受众群体不断拓展并形成了一个较为稳定的群体。据调查,从2006年到2014年,国人对广播的接触率一直维持在59.5%-60.0%之间,收听市场相对比较稳定。①我们认为,虽然传统广播媒体有着可信度高、权威性强、社会地位稳固等优点,但互联网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它的优势。从长远角度而言,传统广播的转型与发展更需要把握媒介融合带来的契机,利用新媒体扩展接收渠道和接收终端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同时借助原有基础与优势来开启新一轮的创新发展。
一、“微电台”的出现
199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进行网上实时广播,标志着中国网络广播的诞生,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于1998年8月注册开通“中国广播网”,可谓是传统广播电台与网络最初的融合。
此后,广播媒体不再满足于网络转播电台节目,而是希望通过网络电台摆脱传统广播“网络版”框架的模式。我国网络电台最早是2005年7月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创办的“国际在线”。网络电台与广播的网络版不同,其节目传输全过程都在网络平台实现,无法通过收音机接收,是一种全新的广播形态。
近年来,“三网融合”政策的推进使得社会进入一个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互相融合、互相发展的全媒体推时代,“微电台”也应运而生。我们对微电台的一般认知是2011年5月10日新浪微博出的将微博与广播相结合的全新产品,它让网友在浏览微博的时候也能收听电台,同时也实现了听众与主持人及其他听友的实时互动。但“微电台”的发展并不止步于此。移动终端及移动数据网络的兴起,让豆瓣FM、蜻蜓FM、喜马拉雅FM等移动网络电台相继上线。传统广播的传播方式只是单向的一级模式,而网络媒体的出现开启了双向互动的二级传播模式,“微电台”正是利用这一模式,帮助“听众”逐步向“用户”转变,化被动收听为主动参与互动,甚至主动传播,大大增加了广播的人文性、趣味性和影响力。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