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市场 > 中外数据新闻实践现状与比较研究

中外数据新闻实践现状与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3:37 点击次数:367

数据新闻的最终目标是为受众带来有价值的报道,即为受众提供其想要了解而无法获得、能揭示某些联系和变化的内容。数据新闻 可视化 交互性 比较研究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内容摘要】数据新闻的最终目标是为受众带来有价值的报道,即为受众提供其想要了解而无法获得、能揭示某些联系和变化的内容。我国数据新闻实践虽有自己的特色,但仍存在一些问题:数据获取渠道狭窄;主要关注政治、经济领域,很少关注民生;制作形式单一,以静态信息图表为主,缺乏动态形式与互动等。

  【关键词】数据新闻 可视化 交互性 比较研究

  数据新闻(data Journalism),又称为“数据驱动新闻”(data-driven journalism),这一概念发端于新闻实践领域。①目前关于数据新闻的定义尚未有统一标准,但学界对“数据新闻”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国内外学者从新闻内容、生产流程、相关技术及与用户关系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数据新闻实质上就是一个工作流程,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反复的分析和重组,然后深度地挖掘数据信息内部的含义,并对数据信息进行筛选,找到合适的信息,最后利用可视化技术将数据合成。

  荷兰数据记者亨克·范艾斯(VanEss)站在数据新闻内容的层面,认为数据新闻使记者能够通过发现、制作、呈现大量数据,展现原本工作流程未曾报道过的新闻故事,发现新的报道角度。②德国之声电视台的米尔科·劳伦兹则明确提出,数据新闻是一种新闻生产流程,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反复抓取、筛选和重组来深度挖掘数据,聚焦专门信息以过滤数据,可视化地呈现数据并合成新闻故事。③

  国内学者方洁认为,狭义的数据新闻是指一种基于数据抓取、挖掘、统计、分析和可视化呈现的新型新闻报道方式,而广义的数据新闻是新闻学的一个新兴领域,其特征包括:为公众服务、以公开的数据为基础、有特殊的数据技术保障、以形象互动的可视化方式呈现新闻。④

  有关数据新闻的生产模型,伯明翰城市大学教授保罗·布拉德肖则在《数据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中提出了“双金字塔模型”模式,包括前期工作(数据汇编、数据整理、了解数据和数据整合)和后期传播(可视化、叙事化、社会化、人性化、个人订制化和使用六个步骤)两部分⑤(见图1)。财新网黄志敏认为,数据新闻的生产包括:选题、数据处理、文案、设计、程序、数据可视化作品(见图2)。

  在数据新闻的社会内涵方面,英国的独立多媒体记者亚当·韦斯特布鲁克看重其可能给公众带来的利益,他表示:数据新闻使新闻回归本质,即挖掘公众无暇处理的信息,核实信息并理清信息的内涵后将之发布给公众。

  关于数据新闻传播效果,国内学者彭兰认为,在实际运用中,数据新闻的呈现方式让用户可以研究数据、发现故事、做出评论,或是提出质疑之处,这种和受众分享数据的过程从某种角度上改变了新闻产制的过程,媒体数据团队和用户之间搭建了合作平台,集体协作生产新闻,使众包新闻成为现实。⑥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关于数据新闻理论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尚未形成体系,尤其是鲜有专家学者从中外数据新闻实践对比的角度进行研究,这为本研究提供了空间。

  中外数据新闻实践的相通之处

  作为一种动态新闻报道形式,数据新闻早在2007年就被国外媒体广泛运用,《卫报》《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等大型新闻媒体都开始对其进行探索。2009年起,数据新闻实践在各国蔓延开来。中国数据新闻的兴盛是在2012年以后。国外媒体在突发事件、健康传播、公民生活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国内媒体较擅长政治、经济事件报道。比如,财新网的“数字说”频道即针对数据新闻开设,以图片的形式在整个栏目的右侧进行展示。所涉及数据信息有房产、股票等,用户可各取所需。2012年,搜狐、网易、新浪等门户网站也开设专栏进行数据新闻报道,部分新闻网站开设了图解栏目。

  本文通过对五届全球数据新闻奖(DJA)获奖的38个作品、两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30个获奖作品进行分析后发现,中外数据新闻在叙事、调查、应用等方面存在共性。

  通过图表图画叙述新闻故事

  一篇高质量的数据新闻作品不仅通过数据清晰明了地向受众传达意义,还要赋予美感,让人容易读懂。例如,将大量文字和数据整合成一个或多个简洁的信息图,将故事蕴含其中。

  Detective.io平台对多个开放的数据源进行整合,制作成《移民档案》,揭露了移民在飞往欧洲的路上遭遇的故事,同时也讲述了这些事件对这些国家的移民政策产生的重要影响(见图3)。中央电视台《晚间新闻》推出的“‘据’说”系列节目,代表作有《“据”说春运》《“据”说春节》《“据”说两会》,运用视频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个可读性高的故事。比如,《“据”说春运》中用“大数据”展现“大迁徙”,使用百度提供的动态迁徙图,表现我国居民在春运期间的迁徙状况。地图上的光度越亮,代表在此处迁徙的人数越多(见图4)。又如中国传媒大学的作品“互联网和我们”是一则社会新闻,该作品在梳理中国互联网辉煌20年的基础上,讲述了移动互联网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渗透与影响,并与普通人的生活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通过数据分析调查事件真相

  调查性报道往往能在最大程度上展现真实客观的新闻,可以通过对数据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发现规律和隐藏在背后的真相,从而击碎谣言。

  国外揭示某一真相或现象的调查类新闻比比皆是。如华盛顿为降低医疗补助成本,引入成本低于一美元的麻醉剂美沙酮,并宣称是安全的。对此,美国《西雅图时报》的报道《美沙酮和痛苦的政治》,用数字讲述了美沙酮消费与死亡的情况。从“国家将药物列入名单以来使用猛增”“美沙酮比其他药物导致更多的死亡”“华盛顿的受害者聚集在较贫穷的地区”“与美沙酮相关的医院护理费用飞涨”“华盛顿是全国最糟糕的州之一”等几个板块,揭示了美沙酮的极大危害(见图5)。

  我国在调查类数据新闻领域虽发展缓慢,但也出现了一些比较优秀的报道。每日经济网开设《图数馆》栏目,以“图破新闻,数说真相”为宗旨。财新网制作《影视剧大数据造假,流量太高全国网民都不够用了!》,通过数据和图表指出了我国几乎所有的热播剧点击量均注水的现状,一份检测显示明星人气也靠刷,揭露了水军刷数据产业链等。批判了数据造假造成我国影视行业劣币驱逐良币的乱象。另外,中国第二届数据新闻大赛一等奖作品《大数据解读国民阅读中的“一带一路”》,今日头条利用独有的后台检测技术,揭露了“一带一路”有多热,谁在关注等问题(见图6)。

  通过数据挖掘发现隐含逻辑

  数据新闻的最终目标是为受众带来有价值的报道,即受众想要了解而无法获得、能揭示某些联系和变化的内容。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记者编辑在大量的数据中发现隐含的逻辑,并进行整合,形成一条有主线的新闻报道,进而引起受众的关注和兴趣。

  如BBC的《英国阶级计算器》从职业、财富和教育等方面对16.1万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在英国存在7个社会阶层。这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广泛关注(见图7)。此外,法国WeDoData网站发表的《Le Pariteur》,因揭示了法国公司男女员工工资差异而受到热议。

  在国内,财新网发表《民间借贷纠纷案 江浙粤鲁四个省占了40%》一文,通过对中国裁判文书网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近三年因高利贷发生的纠纷年均都在万件上下(见图8)。2017年第一季度尚未结束,其案件数就已超过2009年全年的案件数,高利贷案件多发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包括江苏、山东、浙江、广东一带。这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将舆论引到探讨民间资本借贷问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