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导购 > 台湾移动传播发展现状

台湾移动传播发展现状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3:37 点击次数:325

移动传播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进行信息实时共享的传播方式。台湾地区基础设施完备,网络普及率与智能手机覆盖率较高。台湾移动传播 新媒体 社交媒体台湾移动传播现状根据《2016台湾新媒体白皮书》的数据,台湾智能手机普及率从2010年的10%上升到2015年的74.5%

关键词:

作者简介:

  移动传播是依托互联网平台及以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进行信息实时共享的传播方式。台湾地区基础设施完备,网络普及率与智能手机覆盖率较高。通过分析社交媒体、OTT视频流、新闻客户端、自媒体阅读平台等四大端口,可以一窥台湾移动新媒体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台湾移动传播 新媒体 社交媒体

  台湾移动传播现状

  根据《2016台湾新媒体白皮书》的数据,台湾智能手机普及率从2010年的10%上升到2015年的74.5%,一举超越数码相机与平板电脑的普及率。根据台湾“发展委员会”在2017年的调查显示,全台湾12岁以上的人群中,3/4的人拥有智能手机,平均每日运用移动客户端上网的时间超过3个半小时,截止到2017年9月底,台湾4G移动用户数量已经超过2169万人。

  移动新媒体基因灵活多变,在不同地区往往形成差异化的使用偏好。根据台湾资策会FIND发布的“台湾百大APP排行榜”中,排名前50位的APP大致有四类,以Facebook为代表的移动社交媒体、以YouTube为代表的OTT视频流媒体、以苹果日报为代表的新闻播报媒体、以Talk杂志为代表的自媒体阅读平台。2018年4月中旬,笔者去台湾考察,深刻感受到台湾移动传播近几年的飞速发展,主要集中在社交媒体、OTT视频流、新闻客户端、自媒体阅读平台等四大端口。

  移动社交

  移动社交应用蓬勃发展。据《2016年台湾社群服务调查与使用情况》报告显示,台湾民众经常使用的几大社交网站分别为Facebook、Line、Twitter、新浪微博、Dcard等。其中,Facebook为使用之最。根据Jan's Tech Blog在2017年对于台湾Facebook用户的人口普查显示,Facebook在台湾的使用人数高达1800万人,日活保持在1200万,使用率高达77%;在使用时间方面,也以每天100分钟成为台湾使用时间最长的社交媒体;在使用次数方面,Facebook以月均使用23次屈居Line之后。

  在即时通讯软件方面,微软的MSN曾经一家独大,但是随着指尖入口的打开,来自韩国NHN集团的即时通讯软件Line渐渐成为主流。根据尼尔森公司的普查结果,目前在台湾有接近1700万人在使用Line,占总人口的73%,使用率位居全球第一,在台湾的装机率达到92%以上。其使用人群主要为企业职员与学生群体。由于用户基数庞大,用户的年龄结构基本与台湾人口结构重合。

  分割广告市场奶酪。据《2016年台湾新媒体白皮书》显示,移动互联网自2007年开始稳步增长,到2016年初已经突破200亿大关。移动互联网广告额的节节攀升,得益于自身平台在用户体验与内容方面的精耕细作——运用“长尾理论”对注意力市场重新洗牌,依托科技优势搭建广告宣发的拟态环境。就台湾广告业目前的形势看,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出现的确瓜分了原属于传统媒体的奶酪,随着广告收入在媒体经营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加之移动设备更新换代的催化,对于广告的运用将更为多元,倒逼传统媒体的融合或转型,不断缩小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差距。

  岛外应用收割用户资源,引发资金外流。不难发现,这些社交软件与平台中除本土的Dcard之外,其余均是岛外产品,虽然台湾移动网络与4G覆盖率在全球领先,但主要的社交应用几乎被境外公司垄断,本土软件的开发与应用滞后。而用户永远是Web3.0时代最黄金的资源,收割了用户资源就占据了市场高地。以Facebook为例,由于其坐拥1800万人的庞大用户基数,不仅成为传统媒体首要的内容传输渠道,更吸引了众多广告商的注资投放,优质内容的注入与资本的刺激形成完美的闭环,因此Facebook在台湾广告市场的占有率居高不下。事实上,台湾的网络广告市场如今已基本被雅虎、谷歌等岛外巨鳄瓜分殆尽,因区域面积与人口等因素决定的有限市场更加捉襟见肘,本土互联网企业步履艰难,巨额外资也因此外流。

  社会运动的孵化器。传播与政治如影随形,尤其当前台湾处在社会转型期,移动传播的介入如同“死水入活鱼”,无论是政党形象塑造、还是红绿恶斗、选举造势等,移动新媒体都在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

  2014年发生的“反服贸运动”是新媒体助燃社会运动蔓延的最好体现。在运动酝酿期,以青年学生为主的抗议者利用Facebook与PTT等网站刊文,树立讨论靶子,并不断挖掘当局企图隐藏的丑闻;使用YouTube和“摄友会”进行视频分享,扩大影响;利用谷歌旗下的软件Hangout召开视频会议,分派任务保持联系;运动从网上走到网下,变为群体性的街头抗议之时,利用Ustream和无人视频飞行器在Twitch平台上实时直播,并且将占领“立法院”的视频短片第一时间上传到CNN的公民记者栏目。根据台湾汪子锡教授的统计,青年抗议者还通过架设网站,在短短的几小时内筹集到接近700万新台币。这只是近些年台湾频发的抗议活动中的一例,但特别的是,在这场运动中以社交平台为旗手的移动新媒体不仅起到了传统媒体提供信息、维持联系等作用,还在维持秩序、动员士气、筹集物资与规划统筹方面提供了支持,可以说,它们成为这场社会运动从酝酿到爆发的重要因素。

  OTT视频流

  OTT串流影音平台就是依托开放式对外网络,利用互联网搭载多媒体影音内容的平台。在2016年开年之际,来自美国的FOX、Netflix与内地的爱奇艺等平台相继逐鹿台湾,与台本土OTT平台形成分庭抗礼之势,平台之间的竞争也日趋白热化、复杂化。台湾联合新闻网将2016年视作台湾OTT产业发展元年。

  如下表所示,目前台湾的OTT视频流主要分为四类:电信通讯OTT、传媒电视OTT、内容耕耘OTT和岛外OTT,不同从业者的发展道路与水平不一,但宏观层面依旧呈现出以下发展现状:

  OTT视频流多屏互动模式全面铺开,开发水平参差不齐。几乎所有的视频平台都拓展了手机移动端,实现相应APP在多屏中的运用。利用电视行业出身优势的中嘉与凯擘还打通了指尖触屏与电视荧幕的壁垒,用户能够在移动端观看电视节目,在电视屏幕上观看移动直播。同时,“一屏多云”也成为重要的发展战略,即用户的一个账号可以在几个终端上使用。这种偏向于防御性质的战略得益于它能够通过跨屏幕来迎合不同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从而实现巩固原有用户的同时收割新的注意力,因此赢得了那些刚刚涉足移动传播领域不久的视频平台的青睐。

  商城与直播成为主要衍生服务,模式存在差异化。购物商城与直播服务是各大平台开辟出来的衍生服务主要方向,在模式上各大平台又分为自主研发或联手合作,TVBS自主搭建了购物商城售卖台湾特产,中嘉联合通讯企业与影城在旗下商城售卖宽带服务与电影购票业务,凯擘与电器品牌夏普合作拓展家电生活市场。除此之外,免流量服务、包月观影服务与游戏广场等也是主要的衍生内容。

  营运模式泾渭分明,会员特权呈现同质化。OTT串流影音平台的主要营运模式大致分为会员付费制度、免费制度与混合制三种。基于电信通讯平台主要采用会员付费包月制,价格在每月200新台币左右,类似myVideo与Gt等平台已经开始盈利。依靠广告与免费模式的平台,诸如Dailymotion,会因为身处台湾激烈的移动网络广告竞争漩涡中难以盈利。来自内地的爱奇艺采用混合模式,免费用户在观看过程中会有广告插入,付费会员则不会。除此之外,付费会员所享有的特权基本相同,如免费观影、新片速览、去除广告等。

  岛外平台加入战场,市场竞争愈发复杂化。2015~2016年期间,众多岛外的OTT平台纷纷亮相台湾,对台湾本土平台形成包围之势,但其自身也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拥有雄厚资金背景是岛外平台最大的优势,而内容的本土化与操作系统的亲民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美国Netflix平台为例,虽然其拥有诸如《纸牌屋》等大量优质自制内容,但仍然缺乏能够吸引台湾受众为其付费买单的本土化视频节目和在年轻群体中最受欢迎的日韩真人类综艺节目,因此前途未卜。与此同时,盗版现象的猖獗也损害了类似法国Dailymotion这样拥有优质资源的平台。爱奇艺虽然有着自制剧与本土节目策划的野心,但渗透到台湾市场仍然需要一段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