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企业动态 > 论“海派方型周报”的发展

论“海派方型周报”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12 15:43:36 点击次数:274

本文是以24种“海派方型周报”为研究对象(仅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存有原件),以时间为纵轴、以各种“海派方型周报”的内容特征为横轴,厘清了“海派方型周报”的发展脉络。笔者将其发展分为产生期、发展期、转折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社会和报业自身原因,总结各时期“海派方型周报”的典型特征。

关键词:海派方型周报;发展脉络;特征

作者简介:

  【英文标题】The Development of "Square Weekly of Shanghai Faction"

  【作者简介】阴艳,东北师范大学讲师(长春 130117)。

  【内容提要】本文是以24种“海派方型周报”为研究对象(仅在吉林大学图书馆存有原件),以时间为纵轴、以各种“海派方型周报”的内容特征为横轴,厘清了“海派方型周报”的发展脉络。笔者将其发展分为产生期、发展期、转折期和衰退期四个阶段,分析各阶段的社会和报业自身原因,总结各时期“海派方型周报”的典型特征。

  This thesis mainly dra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quare Weekly of Shanghai Faction"(SWS)based on the twenty-four tabloid collected by the Library of Jilin University. It describes the content development of SWS. The development of SW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periods, namely, the generation period, the developing period, the turning period and the declining period. In this article several typical SWSes will be brought forth to show the major features of every period.

  【关 键 词】海派方型周报 发展脉络 特征 Square Weekly of Shanghai Faction/Tabloid Characteristic

  “海派方型周报”又称“方型周刊”,因绝大部分在上海出版故称“海派方型周报”、“海派周报”、“海派刊物”,又因多以“海”字作为刊名,故又名“海字刊物”、“海字辈刊物”,还因为它使用的印刷纸张的大小,也叫做“六开周报”。“海派刊物”、“海派周报”是当时对于这类报纸的通称,如《海派刊物在北平》①、《海派刊物》②。而我们能够看到的一些研究这类报纸的文章或书籍如马光仁的《上海新闻史》、杨嘉祐的《半个世纪的上海小报》通常叫它为方型周报或方型周刊。笔者认为“海派方型周报”是这类刊物最确切的统称。“海派”不仅说明它的出版地域多数是在上海,更重要的是说明其内容的主要风格是海派风格,包括在其他地域如南京、北京、重庆甚或长春出版的这类刊物也具有海派风格。“方型”则是这类小报最主要区别于其他小报的特征,自然要在它的名称中体现出来。它又是每周出版一期,所以应是周报。

  “海派方型周报”存在于1945年至1946年之间,以时政新闻、社会秘闻、名人轶事、娱乐新闻、时评随笔、文艺小说为主要内容,每周出版一期,每期为12个版面。报头在第一版的上方,有些第一版和第十二版都有报头,比如《文饭》周报,没有封面。“海派方型周报”一般是一张新闻纸印刷成8开或12开,折成方形,长为37厘米,宽为25厘米,在刊物的右面装订。

  关于“海派方型周报”的研究,成果较少。魏绍昌先生在《鸳鸯蝴蝶派研究资料》中提到过“方型周报”。郑逸梅先生的《民国旧派文艺期刊丛话》对于方型周报进行了资料性质的整理。而真正称为研究性的文字,只有马光仁的《上海新闻史(1850-1949年)》、杨嘉祜的《半个世纪的上海小报》③、孟兆臣的《中国近代小报史》、李楠的《晚清、民国时期上海小报研究》。但是他们也只是对“海派方型周报”作了简单说明和浅要分析,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地研究。可以说,“海派方型周报”在学界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对它的研究仍处于初始阶段。这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而此类报纸本身的丰富性和在小报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更为深入研究提供了可能性。

  一、“海派方型周报”的产生(1945年11月到1946年初)

  上海的小报在抗战期间受到严重摧残,所剩无几。日本投降后,国民党于1945年9月17日第六届中央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废除出版检查制度的办法》,规定“废除出版检查制度办法及禁载标准”。这样在表面上看起来,人民享有了言论自由,抗战初期内迁的大报纷纷迁回上海复刊,新报刊也不断问世。在这种形势下,上海的小报界又重新活跃起来。如《辛报》三日刊于1945年9月3日复刊。但是不久之后,国民党加强了对新闻文化界的控制,规定出版报纸必须申请登记,经中宣部批准,发给登记证后方可出版。由此大批小报被勒令停刊。但读者的需求是政府无法禁止的。小报界人士又利用国民党管理上的漏洞,酝酿“海派方型周报”出版。因为申请出版报纸必须经中宣部审批,获准者很少,而出版期刊只要向社会局登记便可发行。于是小报人士不出报纸,改出形式上不是报纸而内容上类似报纸的“海派方型周报”。

  “海派方型周报”的始作俑者为1945年11月16日创办的《吉普》,紧随其后为1945年11月19日创办,由唐大郎、龚芝芳主办的《海风》,为“海派方型周报”的典型代表。还有1945年12月6日创办的《海光》、1945年12月20日创办的《七日谈》等。初创时期的“海派方型周报”数量并不多,种类也不丰富,风格比较统一,基本都与《七日谈》(图1)相同。但反响很好,否则其后也不会有很多刊物纷纷效仿。

  《七日谈》的主要内容是社会时评、影戏界名人消息、政界内幕消息及海派小说、散文等。版面设计比较杂乱,每版内容并不统一、集中。如第三期第三版即有讲述替老百姓投诉的书记生故事的社会新闻《两脚陈诉箱》,又有小品文《“新重庆人”与“旧重庆人”》,还有小讽刺文章《空前杰作》,更有戏曲界名人通讯《请看盖叫天之紮靠戏》等。由此可见该刊在版面的编排上没有统一的主题,基本上是有什么稿件上什么稿件。但关注的内容并不像一些资料所介绍的那样,统统都是“只是刊名比那时要文雅些,内容与文字也比‘孤岛’时期的黄色小报收敛些……但是换汤不换药,所以实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1]。至少在其初创时期或者说其主流是可读可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