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意研究综述 ——基于民国期刊文献(1914~1949)的分析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6 点击次数:258
为探究民国时期的民意研究概况,笔者从“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搜集1914至1949年间共计166份以民意为主题的期刊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文本分析与梳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既有关于民意测验的量化分析,也有关于民意的经史阐释,而南京国民政府掀起的民意机关建设高潮则激发了从制度与环境层面对民意的探究。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并在论述中融入当代研究成果,力图实现研究视角的全面与多元。
关键词:民意研究;民国;综述;期刊文献
作者简介:
【英文标题】A Review on the Research of Public Opin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1914—1949 Perio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作者简介】范红芝,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北京 100875)。
【内容提要】为探究民国时期的民意研究概况,笔者从“大成老旧刊全文数据库”搜集1914至1949年间共计166份以民意为主题的期刊文献,并对文献进行了文本分析与梳理。研究结果表明,这一时期既有关于民意测验的量化分析,也有关于民意的经史阐释,而南京国民政府掀起的民意机关建设高潮则激发了从制度与环境层面对民意的探究。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对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并在论述中融入当代研究成果,力图实现研究视角的全面与多元。
This research was based on 166 relative literatures collected from Dacheng Data with the same subject of public opinion from 1914 to 1949. With reasoned analysis and review, the result demonstrated that during this period,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could be divided in three domains, namely, qualitative study of this concept, quantitative analysis on public opinion poll, and exploration on the boom of legislative assembly during the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from sociology or political perspective.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description in this direction, except for reviewing the public opinion research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is research also shed light on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about the same issue.
【关 键 词】民意研究 民国 综述 期刊文献 public opinion/the Republic of China/literature review
【中图分类号】G210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本文聚焦民国时期的民意研究,缘起于“清末以至民国在各种媒介上‘舆论’与‘民意’二词是并行的”[1]这一观点的普遍被接受,导致民意相关文献湮没于数量众多的舆论研究著述之中,鲜有对其的专门研究。①
汉语词源上,民意与舆论并无区别,民和舆都是指百姓,但发展到近代,两者之间则显现出一定的差异。民意(公意、民心)存在于公开与潜在两个层面,经由各种媒介传播、告知于公众的民意即是舆论;但更多的民意往往是潜在的、隐而未发的。民意在外延上比舆论更广,舆论是经过传播和再现的民意,是民意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不是全部。而民国时期对民意的各种论述当中,大多强调的是民意潜在的一面,认为“民意是一种暗流,经过(报章刊物)明显之宣扬,方能成为强有力之力量”。[2]因此,笔者认为,民意和舆论并非两个对等的概念,在民国的研究之中尤其要对之加以区别。
本文以“民意”、“公意”等关键词对“大成老旧期刊全文数据库”进行全文搜索,通过筛选得到166篇文章,时间跨度为1914~1949。通过文本分析对文章进行重新分类整理,这一时期的民意研究文献根据其类型可分为三类:(1)关于民意的学理性阐释,包括民意的理论构成、民意与民主政治的关系、民意与新闻自由等等;(2)关于民意测验的实证研究;(3)围绕南京国民政府民意机关的相关研究。
一、民意的学理性阐释
据查,学人张尔田于1914年在《甲寅》杂志上发表的《民意》一文是民国时期最早以民意冠名见诸报端的专门研究,由此开启了相关机构和个人关于民意的理论和实践。此后,诸如云南政报发行所在1916年出版的《民意征实录》、杜亚泉的《天意与民意》(1916)、郁嶷的《政治与民意》(1917)、《革命与民意》(1924)等数十种文献均以民意冠名,并从各个角度和层面对民意进行理论研究。
在传统儒学和现代西学的碰撞之下,面临国内外困境的有识之士纷纷诉诸笔端,努力建构一个民主开放的新政体。具体来看,民国时期这种从传统到现代民意的过渡特征可以从相关文献的研究议题体现出来。比如《天意与民意》、《尚书中所谓天意与民意》、《歌谣和民意》等都是从传统文化视角对民意的探视。《歌谣和民意》从古代的采风制度出发,对报纸传达民意的功能予以怀疑,认为“民意经由主笔先生的大文一转述往往失真”,“最能传达民意的是流行民间的歌谣”,其功能体现在“描述民间生活和美刺时政得失”。[3]
在《民意应有之路向》中,倌者认为“民意是一种暗流,经过(报章刊物)明显之宣扬,方能成为强有力之力量”,并且强调民意的普遍性与时代性,认为民意作为“一种流向,是跟着时间往前走的,离开了时代,就简直无民意可言”。[4]《公意的新界说》一文则将民意(公意)定位为“一社会一时期对一问题表示的显著的倾向。是社会情势,社会经验,社会风俗,人类习惯,团体利益,以及其他分子所构成的合力。”[5]对于怀揣民主梦想的民国文人来说,民意是民主国家的前提和基础,“如何建立坚强而活泼之民意以配合新时代之需求,那是最值得注意之问题。”(刘檀贵《民意应有之路向》)
在《民主与宪政》一文中,作者就“怎样才能产生健全的民意?”这一议题提出了解决之道,包括“言论公开”和“民间智贤一致提倡”,关于培养“民间智贤”的观点与传播学当中“意见领袖”概念相近,作者认为一般民众尚缺乏参政的能力和习惯,为最大程度地了解和发挥民意,需要各地智贤的提倡和指导。与此同时,报刊杂志的兴起为民意的表达和发挥提供了一个自由的平台,于是关于民意表达与报纸的互动也成为探讨的议题,如《战时民意与新闻纸》、《报纸必如何始真能代表民意》、《民意与新闻自由》等。民国报人成舍我在《报纸必如何始真能代表民意》一文中从报纸与民意的建构角度对战后报纸新制度进行了构想,在他看来,为了保证民意的充分发布,关键在于言论出版自由和改善检查制度,他认为中国新闻事业制度的一个特征,就是应该让“老百姓说话”[6],这一观点体现了以成舍我为代表的民国知识分子对民意与媒体表达关系的探究和观察。
民意自古以来就与政治挂钩,因此民国时期的相关研究也多从政治视角出发,鲜明的政治色彩成为这一时期民意相关文献的普遍特征,如《政治与民意》、《革命与民意》、《泛论抗战与民意》、《中国与民意政治》、《宪法司法与民意》等。民国学者郁嶷在《政治与民意》一文中便从古代为政之道中引经据典,来对“贤人政治”观点进行驳斥,坚持民意与政治的互动,呼吁普选权。民国时期的中国先后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军阀割据、抗日战争以及内战,因而建立民主宪政和抗战的问题成为这一时期贯穿始终的研究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