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看商机 > 行业资讯 > 市场 > 台湾杂志史略

台湾杂志史略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6 点击次数:136

台湾的杂志事业发展了近一个世纪,杂志事业的发展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莫不相关,从一段杂志史我们可以管窥台湾社会的发展史。台湾的杂志事业发展速度快、类型丰富多样、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合作密切,这些成功经验都值得国内业界借鉴学习。本文将台湾杂志事业史分期为报禁解除前的台湾杂志事业、报禁解除后的台湾杂志事业、新世纪的台湾杂志事业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台湾;杂志史;月刊;年鉴;出版;刊物

作者简介:

  台湾的杂志事业发展了近一个世纪,杂志事业的发展与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莫不相关,从一段杂志史我们可以管窥台湾社会的发展史。台湾的杂志事业发展速度快、类型丰富多样、市场化程度高、国际合作密切,这些成功经验都值得国内业界借鉴学习。本文将台湾杂志事业史分期为报禁解除前的台湾杂志事业、报禁解除后的台湾杂志事业、新世纪的台湾杂志事业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台湾 杂志 历史

  台湾新闻事业发展较晚,1884年以前,台湾地区的读者主要阅读大陆报刊,1885年以后,台湾才有了本地出版、印刷的报刊。日本殖民统治时期的台湾,在殖民高压的政治环境下,杂志业没什么发展可言。光复初期,杂志有一个短暂的发展时期,但杂志数量并不很多。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国民政府在1952年完成了恢复发展台湾经济的过程,控制了经济混乱的局面,进入了初步增长期(1953-1963),60年代后更是取得了近达20年之久的惊人高速度增长。台湾社会也发生了巨变,台湾逐渐由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教育普及、社会阶层多元化。这些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变化,使得台湾的杂志事业进入了飞速发展的阶段,特别是60年代后杂志呈大幅度增长趋势。70年代以后,非国民党人士创办的刊物不断增加,内容不再局限于时事政治性刊物。80年代开始,杂志呈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趋势,杂志的竞争愈发激烈,由杂志的广告经营带动杂志的发行已经成为了普遍的认识。报禁解除后,台湾的杂志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杂志的数量和种类激增。90年代,居民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更加重视休闲娱乐,娱乐、旅游、健康、理财类的杂志成为新宠,杂志经营越来越市场化,促销手段花样迭出,杂志广告收入可观,成为杂志利润的主要来源,杂志出版也开始走向集团化,外来杂志的风靡给台湾本土杂志构成了威胁又带来了机遇。进入新世纪,期刊界刮起购并风潮,各类媒体盛行通俗八卦新闻。杂志的出刊速度也越来越快,周刊受到青睐。生活时尚类、财经工商类、英语学习类、网络游戏类杂志成为杂志销售的大赢家,网络书店逐渐平稳发展。如今,随着台湾与大陆两岸之间更多的合作,台湾杂志业瞄准大陆市场,开始谋求大陆发展之道。

  台湾的杂志事业发展了近一个世纪,笔者梳理脉络,略做总结,以飨读者。

  一 报禁解除前的台湾杂志事业

  (一)光复前后的台湾杂志事业

  台湾在日本人占领时期,因日本殖民当局实施严格的事前检查,凡是政治异见刊物皆遭查禁。1937年,日本殖民当局推行“皇民化运动”,全部百余种刊物皆采用日文。在此之前,则有林献堂等所发行的《台湾文艺杂志》及连雅堂主编的《台湾时荟》对台湾文学的发展有长远贡献。

  台湾光复之初,首先问世的是一本通俗性的杂志《台湾春秋》,为时短暂,不久便宣告停刊。1946年3月,正中书局创办期刊四种:《正中儿童》、《新同学月刊》、《文潮月刊》、《教育通讯》。杂志事业在光复后发展较为迅速,据统计,1947年登记出版的台湾期刊近30种。但是这一高潮,在国民党当局的压制下,很快回落。继台湾人民协会等进步组织被勒令解散之后,《人民公报》等进步报刊首先遭到封闭。“二二八”事件前后,又有不少民营的报刊被查封,一些被认为“误导”言论的编辑记者遭拘捕。“二二八”事件过后,台湾的新闻事业有所复苏。

  (二)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的台湾杂志事业

  1 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最初十年台湾杂志(1949-1960)

  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前,台湾各类期刊的总数不到100家。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

  不到两年,就增加到184家。南京“国民政府”迁台后,新创办了《自由中国》(雷震主办),《战斗青年》(王宇清主办),《大陆杂志》(董作宾主办),《法令月刊》(虞舜主办),《今日亚洲》(王旌德主办),《民主宪政》(刘振东主办),《自由谈》(赵豪军主办),《文坛》(穆中南主办),农复会的《丰年》、《新闻观察》,萧赞育、谢仁钊、陈顾远及陈宗琪等合办的《建设杂志》。自大陆迁台复刊的杂志有《中国新闻》、《周末观察》、《纽司》、《中国海军月刊》等,香港的《新闻天地》仍以航空版行销台湾。其中较著名的有《自由中国》(后被查封)、《新闻天地》、《自由谈》、《中国新闻》、《新闻观察》、《纽司》、《法令月刊》、《西风》、《文坛》及《丰年》等。影响较大的还有国民党中央主办的《中央月刊》,民社党中央主办的《民主中国》,青年党中央主办的《民主潮》、《新中国评论》等。

  政论性的以《自由中国》敢言著称,针砭时弊,言论尖锐,批评台湾政府当局,主张开放自由言论,彻底推动民主政治;《新闻天地》的金字招牌在于其第一手的新闻和深入报道,名气很大,可信度高,拥有广大的读者,销路始终独占鳌头;《自由谈》是山水、游记及散文小品为主,《西风》都是对欧美作品的翻译,也有固定的读者群,唐氏兄弟的《中国新闻》(唐贤龙主办)、《新闻观察》(唐贤凤主办)及《纽司》(吴守仁主办)都是清一色以内幕新闻为号召,颇能吸引读者。

  2 60年代后杂志迅速成长(1960-1980)

  60年代以后,由于报纸的登记受到限制,不少人由办报转为办刊物,杂志的出版有了很

  大的发展。杂志的大量出版,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台湾实行“报禁”的结果,也是“报禁”时期新闻出版界的一大奇观。①刊物的种类逐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61年为686家,1968年为1228家,1978年为1558家,1986年达到了2743家。这些都是在官方办有登记手续的刊物统计数据,实际出版的并没有这么多。有的早就名存实亡,有的时办时停并未坚持出版,能够定期发刊经常和读者见面的不过200多种,每期的总发行量不到100多万份。这些杂志,半数以上在台北,约占70%,其余的则分布在台中、台南、高雄等城市。从性质上看,以工商、文教和文艺类刊物为最多,属于时事政治类的大约只占1/10左右。②

  除了在台复刊的及新创办的历史在二十年以上的杂志外,也有十年以上或者十年内的问世者,如:《传记文学》(刘绍唐主办)、《皇冠》(平鑫涛主办)、《中国报道》(钟树楠主办)、《春秋》(丁中江主办)、《小说创作》(唐贤祥主办)、《幼狮文艺》(救国团主办)、《新女性》(诸葛志主办),以及中国文化学院的《中国一周》、《东方杂志》、《国际形势》、《政治家》、《问题与研究》、《孔孟月刊》、《作品》、《中美月刊》、《新出路》、《国魂》、《生力》、《国会》、《台视周刊》、《中视周刊》,不胜枚举,值得一提的是政府机构支持的两本杂志——《畅流》、《拾穗》,销路甚广;《皇冠》开辟了文艺小说杂志的新天地;台视与中视周刊是电视观众家庭不可或缺的读物,其销路最大时每期突破十万份;商务印书馆纯学术性的《东方杂志》复刊,这些刊物都有固定的销路。新闻性的杂志以《中国报道》最有煽动性。卜幼夫主办的《展望》稳扎稳打,在书报摊上紧追《新闻天地》,极为抢眼。

  70年代以后出版影响较大的,有《联合报》主办的《中国论坛》、《联合月刊》,《中国时报》主办的《时报周刊》,青年党主办的《醒狮》,胡秋原主办的《中华杂志》等。内容以政治时事分析和新闻性的社会事件报道为主,间刊小说、杂文等文艺作品。其中发行量最大的《时报周刊》,约5万份,其余的都在2万份左右。

  70年代,台湾的进口中文杂志中最具影响力的是中文版《读者文摘》,销路最好时达到十四万份左右,其他中文杂志也大都来自香港,除了《新闻天地》外,以娱乐性、消遣性以及电影杂志为主。另外,此期各个学校及公私机构编印的刊物激增,刊期从周刊到年刊都有,这种研究性刊物的增加,对促进学术研究的风气贡献极大;由于乡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镇社区性的周刊也开始兴起。

  70年代以前,大部分时事政治性刊物均为国民党当局所控制。70年代以后,非国民党人士创办的刊物不断增加,最多的时候达到过30多种,主要的有《台湾政论》、《大学杂志》、《八十年代》、《进步》、《夏潮》、《美丽岛》等。这些刊物公开发表文章,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揭露公职人员选举中的种种弊端,要求开放学生爱国运动,个别刊物在“台独”分子的影响下,还刊载过一些鼓吹台湾独立的文章,因此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

  在蒋氏父子两代人管制下的戒严时期,台湾的言论受到钳制,对新闻报道和言论尺度控制甚严,《出版法》便是一把尚方宝剑,可以随时随地的用来扼杀新闻、出版及言论的自由,杂志被查封或查扣司空见惯。从50年代初到1987年的30多年间,台湾报刊和报人以莫须有的各种罪名受到惩治的事例,不胜枚举。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国》就是一个影响最大的典型案例,《自由中国》指责当局专制独裁,主张开放言论自由,要求彻底落实民主政治,这超出了当局的言论尺度,加之1960年6、7月间,发表了几篇过于偏激的文章,《自由中国》当年遭遇停刊。

  3 80年代经济及大众化挂帅(1980-1987)

  80年代开始,杂志呈现专业化和大众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

  第一,走经济路线的财经工商类杂志。报道财经内幕的《财讯》,一马当先,三十二开

  本,以理财为读者对象的《钱》杂志,1986年异军突起。1981年《天下》杂志问世,同一类型的《卓越》、《远见》与《统领》也相继降生,这些八开本的刊物以调查采访深度报道的方式,分析财经动态与走向,更以统计的数据配以制作的图表,对财政、金融、科技、企业、市场、经营与管理等予以极为深入的探讨与描述。而且,这些刊物还进行不定期的民意调查、政府首长的支持率和满意度、企业家关系企业及个人财富的统计数字排行榜。虽然这些刊物以财经题材挂帅,但却并未忽视热门的政治新闻。

  第二, 赢得女性读者芳心的妇女家庭类。如:《妇女杂志》、《侬侬》、《薇薇》、《黛》等。

  妇女家庭类《妇女杂志》创刊于1968年,在当时它就具有突破性的风格,精心设计的封面和版面安排,新颖的题材,灵活的语言,让人耳目一新。《妇女杂志》在同类型的杂志中始终保持着创意和水平。1976 年出现的取向接近的《家庭月刊》在内容和设计上也都具有特色,1983年的6月第4周当期统计结果显示:《家庭月刊》的长期订户超过两万份,占台湾杂志长期订户数量排名第四位。

  第三,以社会新闻为主线发展娱乐类杂志。走大众化路线,内容包括对影视歌明星、节目主持人、模特及社会各界名流生活动态、事业与感情世界的透视,甚至涉及个人的隐秘等。同时,也有命相、宗教、灵异的八卦新闻,以及各阶层的内幕报道,以满足读者的需求。以创刊的先后顺序而言,则有1986年的《独家报道》、1988年的《翡翠杂志》等。这些刊物包罗万象,文字通俗,配合彩色及黑白的图片,加上部分从报纸上摘录下来的地方社会新闻,迎合了小市民及一些下层读者群的阅读兴趣。

  此外,科学类的杂志蓬勃发展,如:《牛顿》、《哥白尼》、《科学眼》。还有政论性、电脑类、文献类、社区类、宠物类等针对特定读者群的刊物,80年代可谓蜂拥而至。

  《自立晚报》1983年5月5日的五月号出版月刊中,列出了一份畅销杂志抽样调查,估计每期销售量在五万份以上的中文杂志只有《读者文摘》(中文版)、《时报周刊》和《皇冠》三家,其他在两万份以上的约有十种。至于登记的两千多家杂志,定期上市发售且为读者欢迎而且经常购买的,约有一百多种,每期发行量在一万份以上的,不超过三十种。③在上市的杂志中,《皇冠》可能是创刊较早的,1954年创刊起从未间断、脱期,一直保持三十二开本,页数不断增加,以小说、幽默专栏、彩色画页和照片,吸引相当多的初高中文化程度的读者,学生、家庭主妇、职业女性都是其主要的阅读对象。《皇冠》1965年3月开始发行东南亚版,1976年4月起发行美国版,这在台湾杂志界是少见的。《时报周刊》极富吸引力的彩色封面,通俗而又刺激的内容(新闻性的社会事件报道和小说),再加上中国时报关系企业的声势,发行量居于前三甲。

  这一时期,杂志的竞争愈发激烈,性质、风格雷同的刊物在量上竞争;新刊物的独特创意不断挑战老刊;外来的进口杂志影响了台湾杂志的市场发行,同时,在内容上,台湾刊物热衷于效仿美国和日本杂志。

  80年代的杂志从业人员已经普遍认识到,应该发展杂志的广告来促进杂志的发行。大家一致认为,仅仅依赖发行收入,难以平衡杂志的财务收入,有了广告,即可减轻发行成本,又可降低杂志售价,吸引消费者订阅。这一时期,专业性杂志的广告经营发展很快,妇女家庭类杂志倡导用精致的印刷表达广告,以求充分表现商品的精美。稍后,音乐音响类杂志问世,创造了可观的广告量。随之,医药卫生类杂志也提高编印水准,强化了广告功效。外销杂志的广告量已被列为杂志广告的中坚;科技资讯杂志也渐见活跃;财经工商杂志成为杂志广告媒体的宠儿,广告经营额节节上升,极为突出。自此,台湾杂志广告开始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