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报》的厚度及民国厚报时代 ——1917~1937年《申报》、《新闻报》同城竞争再审视
发布时间:2020-10-14 18:00:46 点击次数:299
近代上海城市报业大战,在20世纪30年代前,基本上是《申报》、《新闻报》主导的“双雄争霸”。
关键词:新闻报;增刊;报业;专刊;发行量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南京晓庄学院新闻学副教授
近代上海城市报业大战,在20世纪30年代前,基本上是《申报》、《新闻报》主导的“双雄争霸”。自1893年《新闻报》创刊始,到1929年史量才购买《新闻报》止,这场报业大战至少延续36年之久,各种明争暗斗手段层出不穷,几乎可以成为中国城市报业竞争的“范本”。此前的新闻史学界,更多关注两报“发行量”之争,但有时候并不能够充分解释两报之间的问题。
《申报》的发行始终被《新闻报》压过一头,如按“发行量就是定价权”、“赢家通吃”的经验法则,《申报》就应该处于下风地位;但《申报》的商业化大报之路始终领先后者一步,作为现代化企业化大报标志的报业大楼的建成,现代报业印刷机器的引进更新,都要领先于后者,实力与影响明显比《新闻报》大。如果从《申报》“发行量”落后的事实上去理解,很难解释通。
事实上,《申报》的竞争别有手段,该手段就是“厚报”策略,就是以报纸的厚度对抗《新闻报》的发行量,以厚对薄,抵销后者的发行优势,力图获得广告营收上的领先。《申报》与《新闻报》之间,存在过一场事实上的厚报之争,同时也引领了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史上的一段厚报时代。
1917~1937:《申报》的厚报之路
《申报》从创刊之初就比较重视“厚”度。1872年4月创刊到年底,一般是8章(就是“页”),1873年始改为以“页”计量厚度,此后长期徘徊在9~12页,到1905年扩到16页之厚,开创了《申报》在“美查时代”的峰值。
《申报》真正的“厚报”时代始于1917年,有两个标志,一是首次改以“张”计量(一直沿用至1949年关张)。一般是对开“四到四大张半”(相当于16~18个版),直到1918年。二是1917年创办《老申报》专刊,1919年8月31日创办《星期增刊》(知识界),有意识、不间断地大办专栏、增刊,达到现代厚报的标准——对开20个版。①《申报》的厚度到30年代进入一个极高的水准,1931年1月1日(元旦)的报纸厚达48个对开大版,创历史纪录。
如果把《申报》与同城对手《新闻报》的厚度相比,可以明显看出,《申报》一直比《新闻报》要厚一些,平均多出对开半张到4大张(2~16个版)之多。笔者专门查阅了上海书店的《申报》影印本与北京图书馆的《新闻报》缩微胶卷,选择了几个年份,做了一个具体统计,对比如下(本文关于《申报》的统计以及《申报》新闻资料,均本诸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版《申报》影印本;关于《新闻报》厚度的调查,则查阅北京图书馆的《新闻报》缩微胶卷):
当然,到了1937年抗战爆发,《申报》厚度明显回落,迅速告别“厚报”形态。1942年1~3月的《申报》只有可怜的6~10个版(1张半~2张半),1月1日元旦居然只有10个版,没有一份增刊,回到了19世纪70年代报纸初创时的水平。抗战胜利之后的1946年,《申报》稍稍回升到12个版(3张),1949年更是凋零到4~6个版(1张~1张半),1949年5月27日最后一份报纸竟然只有2个版(半张)。
《申报》比《新闻报》“厚”在何处
《申报》增“厚”的秘密,主要是办增刊专刊附刊,这也是《申报》从一开始就有的同城报业竞争手段。19世纪70年代《申报》创始之初,曾有《瀛寰琐记》(月刊)、《点石斋画报》、《民报》等五大附属出版物,随报发行,只是要另行取资。②到了20世纪20年代左右,《申报》则是有意识地直接将报纸专刊化、副刊化,不断开办增刊附刊,作为报纸的组成部分,统一定价发行。
《新闻报》当然不甘示弱,《申报》有什么,《新闻报》就增加什么。两份报纸基本是“当面鼓对面锣”地较劲。《申报》有《自由谈》,《新闻报》就有《快活林》;《申报》有《星期增刊》,《新闻报》就有《新新闻》;《申报》有《常识》,《新闻报》就有《新知识》。《新闻报》有本埠附刊,《申报》就有本埠增刊等。两份报纸的主要版刊具体如下:
当然,总体而言,《申报》的增刊在内容上以文化、教育、科学取胜,《新闻报》则以经济商业版面见长,但是《申报》能够取人之长,《新闻报》却难于补己之短。《新闻报》在1921年4月15日率先推出《经济新闻》专刊(日刊),《申报》迅速跟上增办《商务》日刊,后来改《商业新闻》专刊,同时在周六增开《汽车增刊》,弥补自己在经济资讯上的“短板”。所以渐渐就形成这样的情形:《申报》有的《新闻报》未必有,《新闻报》有的《申报》却不能无,《申报》总体上越来越厚,明显比《新闻报》“厚”一点。据统计,《申报》各种副刊专刊增刊附刊总共有48种之多,这是《新闻报》无论如何比不上的。
《申报》最厚的一号,是在1931年1月1日,总共有48个对开大版,包括24个要闻专副刊版(时评+国内要电+要闻+地方通信+本埠新闻等,含“教育消息”专版+紧要分类广告+商业新闻〈金融+金币+粮食+价目表〉),加上8个元旦增刊,以及16个本埠分类广告增刊。如果按照现在的标准——相当于四开都市报纸的100版,创了民国报纸厚度的历史纪录。
与之相比,当时的著名大报新记《大公报》就完全可视之为“薄报”。该报20世纪30年代进入上海,一般就是三大张(12个版),最多就三张半(14个版)。关于该报的厚度具体抽样如下(参照《大公报》,人民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其他各报也都感受到《申报》与《新闻报》的厚度压力,干脆在内容分类上做文章。上海的“小报”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对于加厚大报的一种回避。
进入30年代时,《申报》还有进一步增厚的擘画,纳入到报业发展的一揽子计划。譬如在1932年《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中,就明确提及新增哪些副刊增刊,或者增加篇幅:
“四、每周星期一就商业新闻的篇幅,编一周经济专刊一种,详志一周内国内外的经济上的变动……七、本埠增刊……每周星期日即就增刊篇幅,出版《业余周刊》一种,以引起一般工友店员学徒的读报兴趣……九、增添各种副刊,如《电影》业已附送:如《经济》、《业余》、《建筑》、《卫生》十二日起即可出刊;还有《教育》、《国货》、《科学》等亦将次第出版。”③
这里面的各种增刊涉及门类之广,专业之多,实在是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显示《申报》确实把厚度视为最重要、最主要的现代竞争手段在用,展示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实力与气魄。